中新社北京九月十七日电 题:西藏人居环境的历史跨越
——访建设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徐宗威
中新社记者 阮煜琳
美丽的故乡,我可爱的家乡/青山上,绿水旁,有我童年的梦想/雪山下,我可爱的家,一天一天在变样/麦浪好像那阳光,撒下一遍金黄/条条大路向远方,送去金色的吉祥/藏族人民托起吉祥的哈达……
“不管是散落在高山峡谷的农牧民房舍,还是集中于城镇街区的居民住宅,都向我传递着一个强烈的信息,西藏人民的居住条件和人居环境正发生着历史性的深刻变化,正像藏族歌手琼雪卓玛歌唱的那样,西藏人民过着自由、安详和幸福的生活。”行程七千一百多公里,对西藏住房问题进行深入和全面调查研究的建设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徐宗威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描述道。
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四千米。教科书上说,三千七百米是生命线,再高将不适合人类生存。而西藏境内超过六千米以上的山峰有二百多座。据徐宗威介绍,一九五九年西藏实行民主改革之前,由于西藏自然、历史和宗教的原因,经济水平低下,百姓的住房条件和人居环境条件十分艰苦。
当时,西藏住房主要集中在拉萨、日喀则、江孜等几个城镇地区,总住房面积不足三十万平方米,按当时人口计算人均不足三平方米。广大牧区以帐篷为主要居住方式。而连人身自由都没有的广大农奴的住房条件可以说是极其悲惨。
“在西藏民主改革中,农牧奴得到了土地、牲畜和其它生产资料,同时也分到了住房和帐篷,过上了‘人’的生活”。徐宗威说,这时广大农牧奴实现了从过去没有自己住房到现在有了自己的住房的历史性跨越,但住房条件还是低水平的。
从一九五九到一九七八年,即从民主改革到改革开放前夕,中央政府投入一百亿元人民币支援西藏各项事业建设,其中住房投资三点八亿元人民币。这一时期,西藏人均住房面积农牧民为六平方米,城镇居民为十一平方米。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支持西藏住房建设的投资近十六亿元人民币,完成住房建筑面积二百二十八万平方米。西藏进入了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城乡住房和人居环境较快发展,人居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农牧民基本都住上了新房,住房结构质量明显提高,人均住房面积达到二十平方米。
据统计,一九八一至一九九四年,国家共投入住房建设资金十三点六七亿元人民币,西藏新建住房达到四百五十万平方米。一九九四年初西藏城镇人口三十七点八三万人,当时城镇家庭总数约为七点五六户,其中近七成的城镇居民搬进了新房。
“一九九四年,西藏住房制度改革,实行住房货币化分配,支持房地产业的发展,为市场提供商品住宅、经济适用房和亷租房,满足不同消费人群的住房需要”。徐宗威讲述着西藏住房的变迁,经过几年努力,西藏房地产市场初步形成,在新建居住小区营造了方便舒适、安全整洁的人居环境。收入提高了,农牧民住房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也有了很大改变。
“西藏住房的历史变化,所反映的是西藏人民全部生活的真实写照和缩影。社会主义制度给西藏经济社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使西藏人民享有民主权力和幸福生活”。这位曾担任西藏建设厅副厅长的西藏建筑研究专家满含深情地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