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能源频道

资源枯竭石嘴山:从“黑色”向“绿色”嬗变

2010年09月17日 13:33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从“地下”走到“地上”,从“黑色”转向“绿色”。作为我国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宁夏石嘴山市迎难而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优化经济结构,不断提升内涵品位和外部环境品质,初步建成了山环水绕、绿树成荫、粉墙黛瓦的新型园林工业城市,探索出一条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复兴之路。

  以环境“有形”来扩张产业“无形”

  与全国其他资源型城市不同的是,石嘴山的转型首先是从生态转型开始的。

  这是一座典型的因煤而建、靠煤而兴的资源依托型城市。经过几十年建设,这里基本形成了以煤炭、冶金、化工等为主的重型工业经济体系,先后为国家贡献了2000多亿元的工业产值。然而跨入新世纪,由于资源日益枯竭,传统的资源消耗型发展方式难以为继。

  一位摄影记者曾在当地拍摄了这样一组画面:城区周围散布着垃圾成堆、杂草丛生的臭水湖;三座煤矸山和粉煤灰组成的“三座大山”与一根根喷着黑烟的烟囱交相映照……

  这组照片一度成为这座煤城的写照。由于产业结构单一,石嘴山长期饱受环境污染困扰,曾被列入全国重点城市“污染黑名单”。转型——成为摆在决策者们面前的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

  然而,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对于石嘴山这个万元GDP能耗高于国家平均水平数倍且就业压力沉重的工矿城市来说,转型升级压力极大。

  2002年,时任石嘴山市委书记杨春光提出,我们已没有太多的时间举棋不定,转型越早,对石嘴山越有利;我们要以环境的“有形”来扩张产业的“无形”,通过环境改善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新型工业,从困境中突围!

  由此,“蓝天碧水、产业对接、民生工程”成为这座城市转型的主旋律。几届领导班子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逐步走出了一条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科学发展之路。

  近日,新华社记者拍摄的几组照片诠释了这座城市的巨变:市区内到处怪石争奇、花草斗艳;四通八达的道路两侧绿树成荫,街道如水洗过般清洁;成片的湖面波光粼粼,群鸟翱翔……一个显山、露水、透绿、通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园林工业城市景象伴着一股新风扑面而来。

  为了绘就这一幅幅新画面,石嘴山人付出了巨大努力:关停了118家产能落后企业,拆除了483台燃煤锅炉,拔掉了1000多根烟囱,治理了800多个污染项目,培育了50多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先后拒绝了115亿元的“两高”工业项目……

  多年来,当地干部每年都要抽出一个月的时间去义务种树、平整湖泊。目前,石嘴山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4平方米,绿化覆盖率上升至34.5%;96平方公里的湖泊、湿地得到了抢救性恢复。星海湖,这个昔日的污水塘变成了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通过构筑生态防护屏障,用森林环抱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山水园林城市、塞上湖泊水乡”已经成为石嘴山的新名片。

  “与周边城市相比,我们的优势和竞争力不是资源而是生态,前者是不可持续的,而后者绝对是可持续的。生态转型的目的是为了制造投资洼地,带动产业转型,而产业转型的最终目的是改善民生。”石嘴山市市长张作理向记者这样谈论着生态、产业、民生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市委书记李文章则认为,生态文明对城市发展的路径、层次和水平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破解资源约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城市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城市形象有了竞争力,经济增长质量和招商引资也实现了由量到质的转变。近年来,石嘴山引进的115个重点项目中,电子科技、装备制造、光伏产业、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科技产业项目所占的比重远远超过传统资源型产业项目。

  以不可持续资源换可持续产业

  新形势下如何提高一个中等城市的综合竞争力?石嘴山市市委书记李文章的回答是:“全国有亮点,西部有位置,宁夏敢争先。”市长张作理则表示:“以不可持续资源换可持续产业!”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宋亚芬】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