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能源频道

公共自行车租赁为何在京“走麦城”

2010年11月25日 09:59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悄悄地,北京最大的公共自行车租赁公司方舟公司倒闭了,不如它当年轰轰烈烈地来。回想2008年夏天借奥运会东风热闹挂牌、高调宣传的景象,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随着方舟公司的倒闭,破碎的还有大家“让北京市民回归自行车”的梦想。

  令人们悲哀的不仅为一个企业的倒闭,而有可能是公共自行车租赁行业在北京的集体死亡。因为目前仍在挣扎的两家公司,都面临着“下一个是谁”的问题。一个新兴行业的迅速衰落,其主要原因无外两种:经营不善,或需求缺乏。从目前情况认定北京几家自行车租赁公司经营不善,似乎没有足够的依据。那主因就是需求缺乏了。如按这方面来思考,怎么也与时代前进步伐合不上拍。

  首先与党中央提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转型战略合不上拍。刚结束的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我国在“十二五”期间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五个坚持”,其中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被国内外解读为自改革开放以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转变。大力倡导绿色出行、无碳出行应是五中全会精神的题中之义;二是与世界潮流不合拍。进入本世纪以来,发展自行车交通在世界各国方兴未艾,欧洲已经有十多个国家拨款兴建自行车专道,由政府扶持自行车租赁行业。邻居韩国在去年还投资9亿美元来鼓励市民自行车出行;三是与民心合不上拍。发展城市公共自行车租赁,是政府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来推行的,目的是破解城市交通“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难题。在一些城市,被百姓称为“政府送来的大礼包”。

  作为曾经的自行车王国,中国百姓对自行车无论从感情上还是实际使用上,都不存在任何障碍。因而,当公共自行车租赁在上海、杭州等城市兴起之时,受到的欢迎使其立即成为城区一道新的风景线,也为其他城市的推行积累了宝贵经验。与这些南方城市相比,北京地平路宽、雨水偏少,轨道交通发达,更符合居民在公交站与家庭单位之间最后一段距离的自行车“接力”。可情况恰恰相反,在欧美各大城市可行,在我国南方城市可行的事情,到了北京却水土不服,难以为继,确实很是反常。对此,中国自行车协会理事长马中超不好直指北京,只说一些城市对发展自行车存有偏见,认为自行车多是“丢人的事”,城市交通体系都是围绕小汽车进行的,自行车道越来越窄,甚至被取消。

  这样的偏见在北京不难找到印证。如今,在北京宽阔的马路上,自行车路权上的弱势普遍存在,干路上慢车道大都成了汽车停车场,骑车人只能在狭缝中艰难穿行。有些道路干脆将慢车道划到人行道上,让骑车人耍车技而过。自行车在北京迅速沦落的弱势地位,首先是由政府部门的观念决定的。作为一项公共事业,在北京却“找不到具体归口管理部门”。企业每设一个网店,都需要分别跑工商、市容、市政、物价等10余个部门,艰难可想而知。没有部门负责,自然就无人给企业排忧解难。比如,国内外涵养公共自行车租赁公司最重要的办法是允许广告置换。可是,当方舟公司的自行车挂着广告上街的时候,则连遭堵罚。连如此微小的支持都得不到,指望租赁公司光扛着“公共事业”牌子做善事,到头来也只能给自己“善后”了。

  就在笔者草就此文时,又传来伦敦将增加2万辆公共租赁自行车的消息。据披露,城市中投入1万辆自行车相当于种植87万棵树,对于节能减排的实际效果不言而喻。方舟公司倒闭,相当于我们在道路爆堵、空气污浊的当下城市,又人为地砍掉了上百万颗“树”。一增一减,与我们高唱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恰好是背道而驰。本报特约评论员 李而亮

参与互动(0)
【编辑:宋亚芬】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