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能源供应的安全,不能单靠增加石油、天然气等数量较少的清洁能源来保证,仍应以煤炭为主体;我国能源的无害化,也就是确保能源消费的安全性,必须以开发煤炭洁净燃烧技术为主要突破口;实现我国主能源煤炭的节能减排,必须依靠突破性的煤炭洁净燃烧技术,并从战略的高度给予扶持,依靠国家机器的力量进行推广,才能收到节约能源、降低污染的双赢效果。
能源——国之经济血脉也。能源安全关系着国家整体安全。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建设的迅猛发展,随着世界政治、经济竞争态势的变化,中国能源安全问题已引起国人日益深切的关注。
所谓能源安全,包括了供应安全性和消费安全性两个层面。也就是说,一方面能源的供应量必须能确保国家运行的总需求,不能“缺血”;另一方面能源消费过程应尽量无害,不要“因血致病”。
从这两个层面的要求来考量,我国能源安全存在着明显的症结——清洁安全的能源数量少且难确保供应,数量充足的煤炭能源污染又大。如何破除这个症结呢?尽管众说纷纭,策论颇多,但深入考察,关键其实就是一点:突破煤炭洁净燃烧这个技术问题。
中国是当今世界第二位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
现阶段,我国依靠的主要能源还是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其结构特点是“贫油、少气而富煤”。从地下储藏量来说,我国90%都是煤炭。从全国能源消费总量来看,煤炭占70%,而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能源(如风能、水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等),加起来才占30%。这是大自然赋予中华民族无可改变的资源现实。解决我国能源安全问题的一切办法,都必须从这个现实出发。
众所周知,石油、天然气被称为清洁性能源,而煤则是污染性能源。燃煤产生的烟尘和有害气体会污染空间环境,影响人体健康,与人类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不相符的。因而,有人甚至将它称之为现代文明社会的“煤患”。
那么,面对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情况,应该怎么办呢?通行的说法是:只有千方百计增加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限制使用甚至在一些地方禁止使用煤炭,才能和国际接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问题。于是,这样就引出一个无法解决的悖论:一方面,我国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少,开采难度大,另一方面我们又大力提倡使用石油、天然气,今后将如何应对日益加剧的油荒和气荒呢?依靠进口吗?漫长的海外运输和管道输送,复杂的国际政治、军事动荡因素,那种“靠别人篮中的面包充饥”所带来的风险,又该如何化解呢?
实事求是地讲,维护我国能源安全,决不能单靠加大清洁能源的使用量,而应该从国情出发,从我国储量最大的煤炭上找出路。必须从国家决策的层面采取重大措施,开发煤炭洁净燃烧的突破性技术,打破思维定势,使煤炭转化为清洁能源,才能使我国的能源安全有保障。
正如“心病还须心药医”一样,“煤患”也须从煤治。这就是中国能源消费安全的辩证法。而关键是要找到突破性技术,这种技术才是改变我国能源尴尬现状的利器,才是我国能源安全的现实保障。
事实上,这样的煤炭洁净燃烧技术成果(人们称之为“海浪燃煤高效节能微排放技术”),已在我国西部浮出水面,这种技术不仅基本消除了煤炭燃烧烟尘,也使危害环境的硫化物、氮氧化物排放量降至最低。只不过目前人们对这项技术,还没有从战略高度上给以充分认识。
本文将从分析我国的能源家底出发,来探讨这种突破性技术对于维护我国能源安全的战略价值。
石油
难以突破的能源瓶颈
探讨国家能源安全,必须从量和质两个方面厘清它的内涵。其一,从数量上说,能源必须能满足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正常需求,实现供需之间的平衡,这就是能源供应安全性;其二,从质量上说,能源应具有使用的安全性,不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构成威胁,这就是能源消费安全性。从人类使用能源几千年的历程来看,对国家能源安全的威胁,前者是显性的、刚性的,也往往是决定性的;后者则是隐性的、缓慢呈现的,通过科技手段可以减弱甚至消除。
石油、天然气从质量上看无疑比较安全清洁,应该大力采用,但是从数量上看却存在着重大隐忧。
请先看看我国石油的家底吧。
第一,人均资源相对匮乏,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0%,而人均石油储量只占世界的2.4%。
第二,对外依存度高,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2009年全国石油需求量3.93亿吨,其中国内自产仅1.89亿吨,国外进口2.038亿吨,国外进口石油量首次超过国内自产,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52%,突破了50%的国际警戒线。目前,世界上开发条件好的油气资源大都被西方发达国家开发并控制,国际自由贸易量很低,石油进口不可能无限制得到满足。我国进口石油的大运量、远距离、沿线地区的政治军事动荡,都带来了难以预知的风险。
第三,缺乏战略库存。国际能源机构要求,国家至少应保有维持90天的战略储备量。美国、日本和德国分别拥有158天、161天和127天的石油储备量,韩国也有74天的储备。而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的中国,却长期基本没有建设战略性储备。目前4个国家级储备基地刚刚投入运营,全靠石油系统内部的企业库存,只能应付5—7天的石油需求。如此薄弱的储备量,必然会威胁到国家的能源安全。
第四,价格安全缺乏保障。我国石油大多属于陆相成油结构,开采难度大。国外钻采石油几十、几百米就会出油,我们则常常需钻采几千米甚至上万米,导致成本居高不下。国际上石油价格常常受政治纷争、地缘冲突甚至气候变化的影响,不测因素甚多。我国作为新兴能源消费大国,又一直游离于世界能源价格定价体系之外,至今没有定价权,受制于人。近年来,国际油价高位振荡,无论是石油生产国还是消费国,在解释油价上涨原因时,总要归因于中国石油进口量增加过快。特别是美国更以此要挟中国,迫使人民币升值。实际上,我国的石油价格安全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困难。
显然,我国石油资源的家底不容乐观,那么未来的前景如何呢?有两个权威的数据值得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一个数据来自中石油集团总经理陈耕在国资委座谈会上的发言。他指出,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时期,对石油需求会不断增强,预计到2020年中国石油缺口将达到2.5亿吨,也就是平均每个中国人缺少石油约0.2吨。
另外一个数据来自美国国家石油委员会发表的题为《面临能源短缺的严峻现实》的报告,它指出在未来的25年里,全球对石油和天然气的需求将增长50%—60%,全球不断增产的原油仍无法满足这种强劲的需求。
参与互动(0) | 【编辑:宋亚芬】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