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能源频道

内外联合 能源巨头携手挺进精细化工

2010年12月23日 10:16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石化集团和中化集团不约而同地与法国能源巨头巴斯夫和荷兰皇家帝斯曼集团合作,将大量资金投入精细化工领域。“国外的化工巨头技术先进,但对专利把控得很严,不愿意出售专利,与国外化工巨头合资建厂能对此进行有效规避。”在一位分析人士看来,这是国内能源企业进入精细化工最省力的方式之一。而无论巴斯夫还是荷兰皇家帝斯曼集团,均不掩饰对中国市场的渴望,因此内外合作一拍即合。

    大笔投入

  同一天,中石化集团和中化集团不约而同地将大量资金投入精细化工领域。

  上周五(12月17日),中石化借庆祝扬子石化-巴斯夫有限责任公司10周年庆之际,宣布与法国能源巨头巴斯夫的新扩建计划,预计新项目累计投资约为10亿美元。

  同一个时间在北京,中化集团与荷兰皇家帝斯曼集团达成协议,共同组建一家双方各持股50%的全球抗感染药合资公司,中化方面将投入2.1亿欧元。两家中国能源企业对各自合作公司的前景均非常乐观。

  中化的人士向本报记者强调,该合作为中化集团在生物化工产业奠定坚实基础,有着里程碑意义。

  中石化办公厅的人士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强调,项目投产后,将生产环保要求和性能要求均较高的精细化工产品,主要用于涂料、清洁剂和洗洁用品等领域,是中石化在精细化工领域即将迈出的重要一步。

  种种迹象显示,国内能源企业都在优化其化工业务板块的产品结构,进一步向高附加值产品领域拓展。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孙伟善12月21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能源巨头的进入将有利于改变国内部分高端精细化工产品依靠进口的局面。

  精细化工产品种类高达近十万种,中国国内能生产的只有几万种,许多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环保要求高的高精尖化工产品,核心技术被国外公司掌握,国内的需求只能大量依靠进口解决。

  一拍即合

  国外能源巨头并非无目的而来,他们看上了中国越来越庞大的市场需求。

  “以汽车用的化工产品为例,对产品环保和性能的要求很高,只能大量依靠进口。”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的一位郑姓工程师告诉记者,近几年中国汽车市场发展迅速,但精细化工产品的供应却大部分被国外企业占据。

  一直到2009年,中石化与日本三菱化学株式会社和三菱工程塑料株式会社成立的合资公司生产主要用于汽车制作的精细化工产品的PC,这种局面才有所改观。

  无论巴斯夫还是荷兰皇家帝斯曼集团,均不掩饰对中国市场的渴望。负责亚太地区业务的巴斯夫执行董事会成员薄睦乐博士表示,巴斯夫计划在2009至2013年间在亚太区投资约20亿欧元。“根据巴斯夫亚太区2020年战略,我们的目标是实现亚太区70%的销售额来自本地化生产,而不断发展中国本地生产基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帝斯曼执行董事会成员、同时也负责帝斯曼医药业务的Stephan Tanda则表示,与中化的合作,将能够帮助帝斯曼抓住在中国和其他快速增长的经济体中的市场机遇。而对于亟待引进技术的国内能源公司,并没有理由拒绝国外能源公司递来的橄榄枝。

  “国外的化工巨头技术先进,但对专利把控得很严,不愿意出售专利,与国外化工巨头合资建厂能对此进行有效规避。”在一位分析人士看来,这是国内能源企业进入精细化工最省力的方式之一。

  中石化方面透露,“十一五”期间,该公司共设立中外合资炼化企业16家,吸引外资超过46.39亿美元。

  竞争加剧

  在这场国内能源巨头高度参与的争夺战中,中国国内几大能源企业的实力并不均衡。

  此前,中石油主要关注于上游开采,中石化重点在基础化工,而中化重点在精细化工领域,其中涂料是中化最擅长的部分。

  “涂料主要是中化生产的比较多,这次中石化和巴斯夫扩大高端涂料的市场份额,肯定会影响到中化的市场份额。”一位熟悉国内能源行业的人士告诉记者。该人士认为,中石油对精细化工产品也有兴趣,但由于在技术储备和人才上不足,进入速度不如中石化。

  中石油方面提供给本报记者的信息显示,目前其在精细化工产品的生产商,主要集中在炼油催化剂、油品添加剂、油田化学品等产品上。而相对擅长精细化工的中化集团,在涂料、燃料和含氟产品上具有一定优势。

  孙伟善认为,擅长基础化工的中石化有着先天的资源优势,其对精细化工领域的重视,将帮助中石化立起在该领域的地位,并冲击到原有的竞争格局。

  “大力发展精细化工已经成为我国炼化工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向,在《石化行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十二五规划中都有重点强调,而且国家重点扶持的七大新兴战略产业,有好几个与精细化工密切相关。”孙伟善判断,随着国内能源巨头重视度的不断提高,将主导精细化工产业的发展。■本报记者 张一鸣

参与互动(0)
【编辑:宋亚芬】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