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作为全国垃圾分类8个试点城市之一,南京试行垃圾分类已走过了整整10年。10年之路,南京进行了努力探索,摸索中有经验,有教训。但不可否认的是,垃圾分类的第一个十年,成效不大。“前期分类不到位,后期处理‘大锅烩’”——有人这样形容我市的垃圾分类现状。
7日,我市宣布,今年将重新开展垃圾分类处理试点,力争明后年在市区全面推进,闯出一条垃圾围城突围之路。
10年试行缘何没有成功,此次推进“路在何方”?
随着城区范围不断扩大,这样规模的垃圾填埋场将越来越难找到。
10年试行缘何成效不大,此次推进“路在何方”——
深度链接
垃圾分类
先进经验
本报深度报道组记者 周爱明
现状
垃圾分类不到位、后期处理“大锅烩”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垃圾大举围城。
“2—3年内,南京3个生活垃圾填埋场将全部填满。3年后,垃圾还能往哪倒?谁都不知道。”6日上午,市城市管理局生活废弃物处置管理处书记王大金忧心忡忡地对记者说。
王大金和垃圾处理打了30年交道,对垃圾围城的感受比常人更为强烈。他给记者列举了两组数据:10年前,南京日产垃圾2000多吨,10年后,这个数字翻了一番;10年前,江宁水阁垃圾场日填埋垃圾1400吨,如今这一数字达到了2800吨!
垃圾围城对城市带来的影响显而易见。
首先是占用大量土地,水阁垃圾场占地540亩,江北天井洼垃圾场占地396亩,江宁轿子山垃圾场占地420亩;
其次,填埋场要投入巨额资金对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以水阁垃圾场1号填埋场为例,这个18年填埋了400多万吨垃圾的垃圾山,经过5年多时间沉淀及覆土处理,陆续投入了近亿元资金,上月才恢复植被,垃圾山终于看似变成了一座青山。
垃圾山恢复了绿色和生机,但深埋在地下的垃圾围城隐痛,时不时仍撩动人们的神经。
“垃圾里的有机物几年后就能分解掉,但塑料等很可能需要上百年甚至更久才能完全降解。”王大金说。
记者了解到,水阁垃圾场1号填埋场封土后,2号填埋场很快也将填满,3号填埋场已进入建设阶段。但隔壁邻居——牛首山风景区表达了不满,风景区工作人员曾希望阻止3号填埋场的建设,不过希望很快落空——不建填埋场,那么多的垃圾倒往哪里?
“少建填埋场,唯一的出路就是减少垃圾。”水阁垃圾场一位工作人员说,当年日本也经历过垃圾围城之痛,后来日本果断实施了系统的垃圾分类、收集、处理体系,在垃圾后期处理环节投入巨额资金,并进行技术创新,顺利带动了前期分类。随着垃圾回收产业链逐渐成熟,短短几年时间,日本垃圾产量就猛降了50%!
尴尬
7日上午,家住梅花山庄的市民杨先生将剩饭剩菜倒入黑色垃圾袋,其余日常垃圾倒入蓝色垃圾袋。下楼,他熟练地将黑色垃圾袋塞进“厨余垃圾回收箱”,日常垃圾则扔进“可回收垃圾箱”。
将垃圾分类丢放的习惯,杨先生已坚持了多年。
几分钟后,社区保洁员前来清理垃圾箱,同样熟练地将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统统混装进三轮车,然后直接运往中转站。
垃圾混装中转运输的做法,保洁员也保持了多年。
两个同样保持多年、对比鲜明的习惯,暴露了垃圾分类始终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步履维艰的尴尬现实。
记者跟随垃圾中转车来到富丽山庄垃圾中转站,该中转站承担着附近梅花山庄、富丽山庄、大邦花园、戎苑、明湖山庄等多个小区的垃圾中转任务,日处理垃圾约50吨。
“这么多年来,我们运垃圾从不分类。”在白下区环卫所管理员岗位上干了30多年的刘家法说,环卫没有专门的分类垃圾车,没有条件做到分类中转运输。“即使运输时对垃圾进行分类,到了终端还是统统一起填埋。”他说,“唯一实现分类的,就是拾荒者、环卫工会在各环节拣拾部分硬纸板、玻璃瓶等可回收垃圾。”
市城市管理局城乡环卫处处长陈放鸣证实,目前,南京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大约5000吨,其中95%左右送往垃圾场进行集中处理,“垃圾到了垃圾场,最终处理方式都是填埋。”他说。
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在国际上已成主流。记者获悉,2005年,美国垃圾回收利用率就达32.5%,英国达27%,日本达19%。
而在国内,像杨先生这样有良好分类习惯的市民并不多见。记者在富丽山庄、戎苑、台城花园等多个小区调查发现,大多数市民仍没有垃圾分类收集、投放的意识和习惯。
以台城花园为例,该小区是我市垃圾分类试点社区之一,也是垃圾分类收集、处理表现最好的社区之一——直到今天,该社区内仍设置13个垃圾分类投放箱,分类投放的种类细化到金属、塑料、纸板、电池等。
社区主任林友乐告诉记者,小区内一共有550多户业主,其中约有30%—40%的居民有垃圾分类投放的意识和习惯,街道每月按时清理分类垃圾箱,每次能回收约100斤可回收垃圾。“总体上看,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的居民不多,收集到的可回收垃圾也比较少。”他说。
垃圾增加迅速,垃圾围城愈发严重
前期分类不到位,后期处理“大锅烩”
破题
展望
教训
垃圾分类十年裹足不前,南京今年期待破题,突破点则被确定为餐厨垃圾。
7日,全市迎青奥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暨2011年城建城管动员大会召开,我市城管部门表示,将采取强化宣传、规费优惠、财政补贴、经济奖励、项目推动、严格考评等措施,系统推进垃圾分类收集。
在餐厨垃圾分类处理成功试点的基础上,我市已在板桥选址,即将开工建设一处日处理能力达100吨的餐厨垃圾分类处理工厂。
城管部门介绍,垃圾分类系统推进的突破点确定为餐厨垃圾,主要是因为餐厨垃圾量大、味重、易污染——日常生活垃圾中约40%属于餐厨垃圾,而且餐厨垃圾含大量水分,天热容易变质,导致垃圾气味难闻。
市城市管理局科技信息处处长欧阳育楠介绍,餐厨垃圾分类处理站是利用特殊的生物技术,将餐厨垃圾通过油水分离、生化处理,加工成有机饲料、肥料实现资源再生循环,对垃圾减量化意义重大。
餐厨垃圾分类处理如何运作?本月5日,记者前往秦淮区餐厨垃圾处理站探访。
在处理站垃圾入口处,一大堆剩饭剩菜堆放在水槽内,沥干水分后,工人们将之装入油水分离机。一番搅动后,油脂顺利分离出来,剩余垃圾进入生化处理机,再经高温处理,餐厨垃圾就变成了渣子状的有机饲料、肥料半成品。
处理站站长李晓科说,1吨餐厨垃圾约能加工出0.6吨肥料,污水经净化后正常排放。有机肥料、饲料很受客户欢迎,溧水的草莓、高淳的固城湖螃蟹,都大量使用这种有机肥料和饲料。“目前每天能处理2吨左右餐厨垃圾,唯一的担心是货源不足。”
参与互动(0) | 【编辑:许晓娟】 |
相关新闻: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