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条线
2009年冬天,武汉闹“气荒”,让汉阳钢厂无缝钢管分厂厂长张纪明苦不堪言。为“保民用”,该厂两次被“断气”,工厂不得已停产,只完成同期计划的60%。
这种状况一直到西气东输二线东段中卫-黄陂干线投产才彻底改变。来自万里之外的中亚天然气,源源不断地保证了这个工厂的正常生产。
中卫-黄陂段干线全长1393公里,起自宁夏中卫联络站,经甘肃、陕西、河南、湖北,最终到达武汉黄陂分输压气站。除向以上地区供气外,这条管道还将通过忠武线、淮武线将供气范围辐射至湖南及川渝地区。
此前,从新疆霍尔果斯至宁夏中卫的西段干线工程已经建成,并在霍尔果斯与中亚-中国天然气管道相连。2009年12月14日,胡锦涛主席与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四国元首共同开启阀门,来自中亚地区的天然气开始通过管线输入我国;2010月1月20日,西气东输二线西段管道全面达到供气条件,开始向陕京二线分输天然气,北京及周边地区已用上了中亚天然气。2010年12月31日,陕京三线也全线贯通。
由东、西两段构成的西气东输二线工程,是我国引进利用境外天然气的陆上能源大动脉。它由西北至东南,从万里之外的土库曼斯坦把天然气送达上海,运抵广州、香港。
这仅仅是“十一五”期间,中国石油构建的四大油气战略通道中的一条。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原油需求国。长期以来,原油进口的主要路径是通过马六甲海峡运输回国。这个1080公里的海峡,每天通过的船只近六成是驶往中国的,其中绝大部分是油轮。有人形象地比喻:谁控制了马六甲海峡,谁就把手放在了中国的战略石油通道上,谁就能随时威胁中国的能源安全。
“十一五”期间,中国石油以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视野和气魄,抓住世界石油经历“油价过山车”动荡和全球金融危机的千载难逢的机会,大力开辟我国能源进口通道,破解“马六甲困局”。
2006年7月,中国首条跨国原油管道——中哈原油管道正式投运;2009年4月,中俄原油管道建设开工,2010年底,中俄原油管道按计划投产,大线开始运营;2010年6月,中缅油气管道建设开工;2010年9月,中国石油首个LNG(液化天然气)码头在大连竣工。
至此,我国东北、西北、西南、海上四大油气通道战略布局初步完成,中国进入了多元化油气进口新时代。
“十一五”期间是我国油气管网建设的高峰期,由“十五”末不足3万公里,增至现在的近5万公里。目前,中国石油生产的70%原油和成品油、99%的天然气都通过管道运输到全国各地。
数据显示,中亚原油管道输送能力已突破2000万吨/年,中亚天然气管道年输气能力达到300亿立方米;中俄原油管道设计年输油能力1500万吨,最高可达3000万吨;中缅油气管道设计年输油能力达到2200万吨,输气能力达到120亿立方米天然气;东部海上通道建设将实现LNG每年1000万吨以上、原油4000万吨以上的供应能力。按此计算,相当于增加油气当量1.45亿吨。
参与互动(0) | 【编辑:宋亚芬】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