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严格制度
水资源管理纳入干部考核
文件摘录:“建立用水总量控制制度”、“建立用水效率控制制度”、“建立水功能区控制纳污制度”、“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
解读:前三个制度也就是此前被舆论称为水资源管理的“三条红线”。其对应的三条红线目标分别为:到2020年全国年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城乡供水保证率显著提高,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明显降低,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得到全面保障。
专家表示,这是基于我国日益严重的水资源供需矛盾作出的。据介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淡水的需求日益增加,导致水资源严重不足。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近年来,我国干旱缺水、水污染等问题严重。由于水资源不足,超采地下水引发的生态问题严重。全国年均缺水量达400亿立方米,近三分之二的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农业平均每年因旱成灾面积达2.3亿亩左右。
“三条红线”的提法也并非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早在2009年2月,水利部部长陈雷在全国水资源工作会议上,就提出了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以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三条红线”的提法与两年前的表述基本一致,这次将“三条红线”上升到一号文件,表明了中央对加强水资源管理配置、节约和保护的重视力度。特别是一号文件要求建立水资源管理评估考核制度,考核的结果要交由干部管理部门,作为各级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将考核作为制度实施的一个刚性手段,能够保证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
■专家访谈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汪一洋接受本报专访
一号文件将起到“补短板”巨大作用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将起到补齐农业发展乃至国民经济短板和继续有效扩大内需的双重作用”,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汪一洋就刚刚公布的一号文件接受本报专访时如是说。
破解“最后一公里”瓶颈
汪一洋指出,与“三农”工作联系十分密切、又在国家基础设施中占据重要位置的水利事业,尽管在过去国家和社会投入的力度也相当大,成效也比较显著,特别是在大江大河的治理、大型水库和农田水利的干渠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国民经济特别是农业发展的需要相比,仍然比较薄弱,特别是在农田水利方面,水利设施到农田的“最后一公里”仍然是个瓶颈,形成了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明显制约。一号文件针对上述问题作了精辟的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富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有助于补长基础设施建设和“三农”工作中的短板,为国民经济特别是农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体现城市反哺农村
汪一洋表示,一号文件里好政策很多,但含金量最高的一条政策就是确定要“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这一投资力度非常之大”,汪一洋表示,对于土地出让收益的使用,国家有另外一个政策,就是“把土地出让净收益的10%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由此可以看到中央对加大水利投资力度的决心之大“土地出让的收益,本质上是源自于工业化城镇化带来的土地增值,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一部分用于水利建设,体现了城市反哺农村的一贯的政策精神”,汪一洋表示。
汪一洋最后指出,在加大水利建设投资这个问题上,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但同时也应该通过制度创新充分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形成社会各种力量共同投资水利的综合性的投入增长机制。比如梅州市蕉岭县就尝试通过成立水利合作社,加大农田基本水利最后一公里的建设,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些经验值得各地借鉴。(记者 谢庆裕 邓红辉)
参与互动(0) | 【编辑:宋亚芬】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