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有水才会有生机。水是生命之源,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命脉。
环绕呼和浩特城区的东河、西河,曾经杂草丛生、垃圾遍地,如今呈现出东河泛涟漪,西河荡碧波的美景。沿河两岸,休闲广场、音乐喷泉、园林小品、鲜花绿篱形成一幅亲人亲水的优美画卷。
2000年,呼和浩特在全国率先成立水务局,实施城乡水务一体化体制变革,改变了多家单位交叉重叠管理的格局。10年间,水务局通过多种融资途径筹集资金70亿元,相继完成了引黄入呼工程及城市供、排水基础设施改造建设项目,改善了城区85%的地下陈旧供排水管网,建设了17个污水处理厂等节能减排工程。规划、改造、建设了一大批系列防洪和农村饮水安全、农田水利建设项目。
环城河治理 激活了一座城
2003年3月开始,带着百姓期盼,呼和浩特先后斥资15亿元,对15.8公里的东河、西河河道和穿越该市的最大一条山洪沟哈拉沁水库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治理和景观建设,这项工程被誉为首府最大的民心工程。
有关专家说:环城河综合治理工程所产生的环境效益、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是巨大的,在治理段内的防洪标准达到200年一遇的国家防洪标准,基本消除了洪水灾害对人民正常生活的威胁,保证了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同时,极大地改善本地区的自然景观,对维护生态平衡、改善小气候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环城河综合治理工程为城市投资环境增添了活力。治理后的东西河两岸成为房地产开发的黄金带,形成了一条以房地产开发为主,集商业、旅游、餐饮、娱乐、服务等相关行业于一体的完整的产业链,成为首府最适宜居住的生态型居住区。
节能减排 解决污水横流
呼市每天产生的污水达30多万吨,过去,只有一座处理能力为10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多数居民生活污水及工业用废水直接排入河道,给城市环境造成的污染指数逐年增加。
2006年,一场水环境治理战役全面打响。投入9.2亿元巨资,在首府城区四周规划建设排污设施。眼下,5个污水处理厂已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行。全市的污水处理能力由过去的10万吨/日提高到26万吨/日,污水处理率达到了95%以上。处理后的中水开始陆续用于绕城公路周边地区、成吉思汗大街周边地区绿化及内蒙古化肥厂、内蒙古炼油厂等企业。随着各项工程的逐步完工,全市的工业用水、绿地灌溉将全部使用污水厂的处理水。
同时,新增建了污泥处理工程,对处理污水后的污泥进行无害化处理,用作土壤肥料或建筑辅助材料。同时,通过改建、扩建首府的城市雨污水管网和排水管网,将雨水、污水分流,一部分达标排放,一部分作为中水利用。
如今城区污水处理实现了全覆盖,城市水污染问题从根本上得到了解决。
管网换血 疏通城市命脉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相继建成的各大供水工程极大地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求。新的投融资机制,为城区水务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2001年以来,首府接连启动实施了引黄供水工程、如意——白塔地区供水工程、金川南区供水工程、托电工业园区供水工程以及作为城市应急水源的哈拉沁水库工程等一系列重点供水工程,对呼市的自来水制水技术和城市陈旧自来水管网不断更新改造,投入资金达2亿元,调整了供水管道布局不合理区域,贯通了二环路环状供水管网,大大提高了整个城市的供水承载能力和向外辐射力。
纵观城建自来水管网地图,全市已拥有14处集中式供水水源,公共供水管网覆盖了二环路以内所有区域,供水管网总长度达到500多公里,供水面积超过120平方公里。随着城市日供水能力20万吨的引黄入呼一期工程完工投产运行,城区公共供水能力由5年前22万吨/日,达到现在的50万吨/日。
目前,呼市自来水水质综合合格率达到99.95%,高于国家97.2%的标准。
民生水利 保百万人畜安全
2010年夏天,呼和浩特加快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步伐,在和林县舍必崖乡打了3眼水源井,新建了一个安全供水厂,铺设配水主支管网和输水管线95公里,使这里周边6000户共2.4万村民喝上安全放心的自来水。
截至目前,呼和浩特市在各旗县区相继建成了土左旗此老水厂、沙尔沁水厂及托县北部防砷防氟供水等20多处等农村饮水安全供水工程,铺设供水管道116.2公里,新增供水能力0.9万立方米/日,解决了5.28万农民和10.45万头(只)牲畜饮水困难问题。
今日的呼和浩特,人居和投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出城市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同步跨越的好局面。本报记者 皇甫秀玲
参与互动(0) | 【编辑:许晓娟】 |
相关新闻: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