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能源频道

地缘危机成油价推手 沙特局势将左右"热油"温度

2011年03月04日 09:25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编者按

  2011年2月中旬以来,受地缘政治局势动荡影响,国际油价迎来了单边上扬的凌厉走势,近日纽约油价首次收盘站上每桶100美元大关,创两年多来新高。只要动荡局势依然持续,油价破百恐怕难成为终点。

  地缘政治因素成为了这一轮油价上涨的最大催化剂,但需要注意的是,地缘政治局势动荡只是增加了市场对供应吃紧的担忧,但并未真正造成供应吃紧。

  我们无需对此过于担心,油价上涨不一定就是经济复苏的杀手。很多研究机构预期,全球经济复苏之势不会因油价上涨而脱轨,目前的油价也没有高到足以扭转复苏趋势的程度。

  自今年1月下旬以来,国际油价飙升的节奏就一直契合着地缘政治局势的演变。由于利比亚局势持续动荡,国际原油价格2日继续大涨,纽约市场油价收于每桶102.23美元,自2008年9月以来首次收于每桶100美元以上。3月3日,当局势或将缓和的消息传来后,国际油价也“应声”回落,截至北京时间22时30分,纽约油价跌至每桶101.2美元。

  地缘政治——这个与全球原油市场的形成、发展,与原油产业的生产、运输环节均密切相关的影响因素,已经在过去一个月里走上前台,为这段特定时间内的国际原油市场提供“价格牵引力”,并成为近来国际油价冲破100美元的最大推手。

  “解铃还须系铃人”

  分析人士指出,中东及北非地区的地缘政治因素目前已暂时超越供需基本面和投机等因素,主导着国际油价的走势。国际能源机构(IEA)总干事田中伸男2日预测,一旦上述地区的动荡局势结束或停止蔓延,国际油价势必回落至去年12月的水平。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沙特局势能否在该地区的动荡中保持稳定,对未来的国际油价走向意义重大。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国际石油月刊》顾问卜若柏强调,作为全球最大原油出口国和最大阿拉伯经济体的沙特阿拉伯,其在原油市场上的举动具有标志性意义;尽管短期内,国际原油市场还将继续对利比亚等中东产油国局势保持敏感,但沙特局势的稳定与否更具中期影响力。

  国际社会及投资者对沙特局势的关注也与全球短期原油供应密切相关。因为过去一段时间以来,沙特一直在通过调整自身的原油出产量来维护全球原油市场供应及价格的平稳。国际油价在过去10个交易日里唯一一次回落,其动力便是沙特宣布通过原油增产对冲利比亚原油出口量下降的影响。 

  全球经济难“脱轨”

  事实上,原油出口国的剩余产能和原有消费国的高库存,一直是部分市场人士继续看好全球经济复苏前景的重要依据。世行全球经济部门负责人安德鲁•伯恩斯2日表示,油价走高“不太可能使各经济体摆脱金融危机的复苏趋势脱轨”。

  数据显示,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目前的日剩余产能为500万桶,较2008年国际油价上轮飙升时大幅提高;而全球能源库存量达到16万亿桶,足够各经济体在无原油供给的极端状况下使用两年。

  普氏能源资讯亚洲业务发展高级总监华大威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与欧洲经济体相比,美国经济对中东原油供应变化的敏感度显然更低;而作为全球最大经济体,美国的经济在油价波动冲击能够保持稳定,又会对全球经济复苏起到支撑作用。

  隐性威胁需警惕

  不过,对于美国经济来说,尽管油价攀升带来的显性影响可控,但隐性的威胁却更需要警惕。卜若柏指出,油价高企对美国经济的最大考验是通过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形成的。一种可能的情形是,如果高油价迫使美联储提前加息,则同时也推升了美国的抵押贷款利率,这会令美国“房奴”们面临更高的贷款利息;一旦他们因无法偿贷而被迫违约,美国的房地产和金融业便会一起拖累美国经济再陷泥淖。

  另一种情形下,美联储顶住食品和能源的双重价格压力按原计划实施“退出”计划,高通胀则会令美国经济陷入新一轮危机。

  而美国之外,全球其他经济体也会因高油价而面对更大的通胀压力。根据田中伸男的说法,高于100美元的油价维持一年或一年以上,则新兴经济体的年度经济增速将可能减少0.2至0.4个百分点;而与中东的地域贴近性,则使欧洲经济体的价格压力同样显著。

  此外,高油价所带来的通胀预期,也令投资者和普通民众的消费意愿淡漠,这种心理上的拖累,也会通过资本市场传递至实体经济领域。

  当然,上述种种显性和隐性影响存在的前提,均是地缘政治动荡局势难以在短期内得到解决;一旦局势重归平稳,则全球经济将继续在其原有的复苏轨道上前行。

  □本报记者 高健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宋亚芬】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