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规划首次将单位GDP能耗、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减排量列为约束性指标,而刚刚公布的《“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除了调整这三个指标外,还增加了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碳强度)、氨氮和氮氧化物三个约束性指标。
为什么要调整,这些指标的变化意味什么?
化学需氧量与二氧化硫减排指标降了?实际升了!
在今天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会上,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对“十一五”减排任务的总体评价是“目标基本实现”。
事实上,“十一五”期间,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2.45%、14.29%,超额完成任务(二者目标均为10%),而单位GDP能耗下降19.1%,没有达到20%的既定目标。
“来开两会前就知道完不成,去年底,一些地方实在没招只能拉闸限电,被紧急叫停,结果可想而知。”全国人大代表、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陈振楼教授今天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我也如实地向社会、向记者朋友做出检讨,我们是第一次在‘十一五’规划中作为约束性指标,所以还缺乏经验。”在今天的记者会上,张平回应部分地区为完成“十一五”减排指标而拉闸限电的行为时态度显得诚恳。
“单位GDP能耗指标降低很容易理解,因为‘十一五’没有完成任务,而当时我们又是第一次设立这个指标,可能存在不合理的地方,现在做一些调整。”陈振楼解释说,“后两个指标调低是因为,在这两个指标中,我国统计的都只是点源污染而不计面源污染。”
陈振楼介绍,去年完成的全国污染源调查显示,我国污染源已经转向以面源污染为主,如农村及城镇地区的生活污染和禽畜粪便污染,以及居民自用、小工厂的锅炉等,约占总污染源的一半。这样一算,“十一五”期间的减少化学需氧量及二氧化硫排放量的完成情况也要大打折扣。
“所以,这两个指标看起来是比‘十一五’时期低了,实际是高了。”陈振楼说。
增加氨氮减排指标是为了缓解水体富营养化
“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中增加了碳强度、氨氮和氮氧化物。
“碳强度指标主要是为了履行我国对国际社会的承诺,即到2020年,我国碳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副院长谢克昌说。
氨氮和氮氧化物则分别针对水体污染和大气污染指标。“控制氨氮排放主要是解决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我们国家这方面的形势日益严峻。‘十一五’期间对化学需氧量的控制,使水体恶臭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但随之而来的是富营养化日益严重,我们呼吁了很多年,终于被纳入指标里了。”陈振楼说。
他进一步解释,氮氧化物的来源主要是燃煤和汽车尾气,而由汽车尾气造成的氮氧化物,在春夏天则极易形成光化学烟雾,形成一系列次生污染物。
增加的指标或对钢铁行业影响大
“我觉得增加这两个指标对钢铁行业影响比较大,”陈振楼说,“原来氮氧化物都是不减排的,企业没有压力,而现在他们必须要上脱硝设备。”
前两年,他随全国人大执法检查组赴一大型钢铁企业检查,发现该厂虽然有氮氧化物的监测数据,但都是直接排放的。“现在硬性指标来了,像这种大企业有实力上设备,但小冶金、小发电厂可能会无力承担甚至关闭。”陈振楼说。
“总之,我觉得接下来5年,节能减排的任务非常艰巨,但这样恰恰可以倒逼地方政府和企业寻求产业转型的方向,是好事情。但在具体指标分解上,应考虑每个地区的发展情况,”陈振楼建议,“不可操之过急,像拉闸限电这样的事情万万不可再发生。”
张平在今天的发布会上则表态,实现“十二五”规划中节能减排目标要进一步落实行之有效的措施,包括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增加投入。
记者 操秀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