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传声
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一方面要“节流”,大力推行节约用水,另一方面要“开源”,切实解决好水流失和水污染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 雷加富
兴修水利还应考虑水污染的问题。一方面要满足用水,另一方面还要确保有可用的水。
——全国人大代表、韶关市高级技工学校党委书记 刘雪庚
如果说其他专项是科技与工业产能结合后的“绽放”,那么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专项(以下简称“水污染治理”专项)则提示我们要在资源面前不断“收敛”。流域管理体系是“水污染治理”专项科研人员的目标,但其构建与推广,却是一次须倾举国之力的挑战。
作为16个重大专项之一,“水污染治理”专项的使命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缓解我国能源、资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旨在为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提供全面技术支撑。
战略定位 解决水污染与短缺问题
绿树荫荫,野鸭嬉戏,如今来到云南大理的游客,无不为洱海美景陶醉。殊不知,1996年和2003年洱海两次大规模爆发蓝藻,湖水大面积泛绿,湖边臭味阵阵。回眸“十一五”,洱海保护治理模式成为我国高原湖泊流域治理的标杆,也是“水污染治理”专项实施成果的典型范例。
“把水污染控制列入重大专项,是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站在全球、全国、全民族大尺度上的宏观战略定位。”“水污染治理”专项技术总师、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孟伟院士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尽管我们坐拥世界第6的淡水资源总量,但人均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意味着我们是世界上人均水资源最为贫乏的国家之一。
“不解决水体污染问题,就无法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生态系统健康对水资源的需要,更支撑不了长远发展。”孟伟说。
据调查,近30年来,全国面积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消失了243个,85.4%的湖泊超过富营养化标准,其中达到重富营养化标准的占40.1%。高端技术产业和小造纸等大量低技术水平产业并存的工业结构类型是污染的主要成因。
“如果用环境破坏、饮水安全与生态系统的健康作代价,来换取8%或10%的发展,这与可持续发展完全相悖。”孟伟强调。富营养化水生态系统的退化反映出整个生态系统的退化,最终将导致人类的生存危机。“因此,必须解决水污染问题、饮水安全问题与生态系统健康问题。‘水污染治理’专项正是要通过重大关键技术创新,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同时解决重点流域水污染问题和水资源短缺问题。”
流域管理 打破部门间的权责界限
“中国在水环境管理上一直都缺一个系统的指导思想——流域管理。”孟伟介绍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河流都实行流域管理,即在流域尺度上,通过跨部门与跨行政区的协调管理,综合开发、利用和保护流域水、土、生物等资源,最大限度地适应自然规律,充分利用生态系统功能,实现流域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福利的最大化及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们往往是“九龙治水”:水利部门紧盯水资源短缺,建设部门更注重建市政给排水管网,国土资源部门侧重管地下水,环保部门更多是控制达标排放……从中央到地方,各个部门未形成合力,虽不至“三个和尚没水吃”般极端,但工作效率、工作效果却大打折扣。
“水是连续的、有机的,它并不知道自己归哪个部门管。从降雨形成径流到进入河湖,从上游到下游,从支流到干流,从地表的植被系统、地表的土地使用,到绿地对空气的影响,都有其自然规律。”孟伟说,“如何科学规范利用,必须要从流域着眼、统筹考虑。”
“水污染治理”专项最重要的任务正是构建一套国际化的符合自然规律的水环境管理体系。“在不同的流域,解决不同问题。”孟伟举例说,辽河是一条以重化工污染为特色的河流,它有一定的流量,但由于上中游有大型化工、钢铁企业,这些大型企业排放的焦化废水引起污染,所以要治理辽河就要首先解决钢铁生产的污染控制问题。
构建体系 依靠强有力的行政手段
“流域管理,不是单一技术领域的简单问题。”孟伟说道,“这是‘水污染治理’专项的独特之处。”
据介绍,流域管理的特点是,既要重点突破制约水环境保护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也需要综合考虑多元化的利益群体诉求:流域管理涉及到不同的利益相关方,部委、省市政府、企业、农民、渔民等。各类群体出于不同的权力、利益诉求,往往存在着各种矛盾和冲突。因此,流域管理需要兼顾各方的利益,前提是水环境保护及饮用水安全保障,以实现公平共享流域公共资源。
由此可说,“水污染治理”专项可能是“最难的专项”。如此庞杂、涉及面广泛的一个管理体系,该如何构建与推广?
“通过不断地探索、深化对水环境特点的认识,我们意识到要解决问题必须举全国之力。”孟伟解释说,这包括技术、行政、法律、经济等各种综合性手段,中央与地方政府协力,科学家与企业家联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