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地震导致的核泄漏事故,将核电安全再一次推到风口浪尖。福岛核危机会不会演化成第二个“切尔诺贝利事件”?核能究竟是不是一只被打开的“潘多拉盒子”?核能开发过程中的“零风险”是否存在?一旦发生严重事故如何收场?
这一连串的问题引发了全球巨大关注。核能开发是继续前行还是回归原点?核电未来发展的路径究竟在哪里?
回顾人类对核能开发的历史,可以看到——
1951年12月20日,美国实验增殖堆一号由核能产生电能,点燃了四盏灯,人类开始了使用核能进行发电的探索。
1954年,苏联在莫斯科西南奥布宁斯克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装机容量为5兆瓦。之后,这种清洁、高效的新能源受到多国追捧,加上石油危机的刺激,核能一度被认为是解决能源危机的“必然选择。”
到1978年,全世界22个国家和地区运行的30兆瓦(电)以上的核电站反应堆已超过200座,总装机容量已达107776兆瓦(电)。
然而,1979年,世界第一核电大国美国的三里岛核电站发生核外泄事件,让人类不得不重新思考核能政策。从此之后,在多方压力之下,美国再没有建设新的核电站。
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严重核泄漏事件,更成为了人类的黑色记忆。即使到今天,切尔诺贝利仍是一座“死亡之城。”
在严重核泄漏事件造成的核扩散阴影之下,核电发展一度步入严冬,尤其在欧洲。
跨进新世纪,能源需求不断增大。随着能源紧张状况加剧以及环境污染的加重,再加上核电技术和管理的进步,核电渐趋复苏,迎来了发展的第二个春天。
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2011年1月公布的最新数据,目前全球正在运行的核电机组已经达到442个,还有正在建设的核电机组65个,核电发电量约占全球发电总量的16%。
就在此时,日本大地震引发了福岛核危机。核能开发被再次逼至历史选择的台前。
3月15日,欧盟在布鲁塞尔召开紧急协调会,成员国能源部长及核能专家就日本福岛核危机展开讨论,“疑核派”要求欧盟各国考虑逐步淘汰核能,这一主张得到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支持;而法国、意大利等则呼吁“冷静”,法国环境部长纳塔莉·科希丘什科-莫里泽说:“日本发生的毫无疑问是一起非常严重的核事故,但欧盟绝不能因此迷失了方向。”更多的专家则建议,人类不应一味地逃避风险,而应从日本的核泄漏事件中,吸取教训,不断完善安全措施,避免悲剧重演。
日本福岛核危机将如何左右人类对核能的开发利用?这是整个人类发展和进步绕不过去的选择。李绍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