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能源频道

垃圾分类路漫漫 实名制不是万灵药

2011年03月28日 11:14 来源:浙江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从去年3月26日开始,杭州市正式开始实施垃圾分类试点。为了更顺利地推进垃圾分类,杭州市投入了不少人力物力做宣传普及和各项准备,包括印发宣传册页、培训保洁员等等。尽管如此,垃圾分类还是面临开头难。

  如今,试点工作已经过去一整年了,扔垃圾用实名,这个办法管用吗?我们走进最早实行垃圾分类实名制的街道——湖滨街道东平巷社区,一探究竟。

  实名制之重

  2010年5月1日,湖滨街道东平巷社区正式开始了垃圾分类的试点工作。4个月后,在杭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大检查中,东平巷社区成为杭州第一个垃圾分类投放率和分解率获得双百分的社区,垃圾投放实名制确实发挥了作用。今年5月,该社区有望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成为杭州市第一个达到100%垃圾分类的社区。

  所谓垃圾分类实名制,就是社区在发放绿色垃圾袋时,贴上每户居民家的门牌号标签。居民每天扔出的厨房垃圾,都会有专人蹲守验收打分,得分情况公示在垃圾分类试点积分示意图上。湖滨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姚杰说:“不用实名制和采用实名制,垃圾的准确分解率相差50%;同时,实名制有利于跟踪和深入指导。”

  走进东平巷社区5号楼,一张垃圾分类试点积分示意图映入眼帘,上面标注着在这里居住的10户家庭,齐刷刷都贴着绿牌。无独有偶,正对面的6号楼也是这样。

  这两条楼道的一共30户居民就是垃圾分类实名制的试点,这张图是对垃圾分类的考核:以绿、黄、红三色区分,为当天80%以上的垃圾进行准确分类的家庭用绿色标注,60%的用黄色标注,低于40%的则用红色标注。

  出人意料的是,这两条实现垃圾分类实名制并达到100%投放率和分解率的楼道曾经是皮塑公司的单位宿舍楼。“邻里之间要么是上下级,要么是同事,相互之间都是老熟人,关系亲密,这样就更容易推行实名制。”据东平巷社区副主任郑欣介绍,和睦的邻里关系是把这两条楼道选为试点的原因之一,再者,就是因为都是熟人,大家有个面子问题,如果自家的垃圾分类做得太差,面子上会觉得过不去。

  家住6号楼道的社区志愿者孙阿姨是个“低碳达人”。孙阿姨在参加了垃圾分类的相关培训之后,不仅自己把垃圾分类做得规范到位,还常常帮助邻居进行垃圾分类。她说,如果哪家的积分低了,第二天,这家人就会有意识地进行改进,不清楚的事项,在楼道向她一请教就解决了。

  高科技来助阵

  在东平巷社区的健身休闲中心广场上有一道独特的风景——位于善积坊巷19号楼前的垃圾分类收集站。

  收集站占地面积约3平方米,高3米,类似一个小型的公交车站,紫、蓝、绿、黄四种颜色的五个垃圾桶一字排开,整齐干净。垃圾桶背靠的木板上贴着一张宣传海报,图解垃圾处理体系流程。

  “这是杭州市第一个太阳能垃圾分类收集站!”郑欣自豪地介绍道,紫色垃圾桶收纳有害垃圾,如废电池、电子产品、过期药品等;蓝色垃圾桶收纳可回收物,如玻璃、塑料、纸张等;绿色垃圾桶收纳厨房垃圾,包括果皮果壳、菜梗菜叶、剩菜剩饭;其他垃圾则投放进两个黄色垃圾桶。人只要距离收集站2米之内,收集站就会“教”你如何给垃圾分类。

  郑欣说,原来收集站的位置只放普通的垃圾桶,居民为了省事,就从二楼直接把垃圾扔下来,瞄准的“正中靶心”,瞄不准的就在垃圾桶周围开了花。长此以往,垃圾桶四周又脏又乱,更别说分类归放了。大家尝试了很多办法想要改变这种不良现象,但收效甚微。一个半月前,杭州市业郎环保设备科技有限公司在这里投建了一个太阳能垃圾分类收集站,收集站建成当天,大部分居民都自觉下楼来扔垃圾;一星期后,再没有人从二楼直接把扔垃圾下来。

  收集站还有一个更大的用途——监督居民对垃圾进行分类。因为有红外线感应,当人走近收集站2米之内,就有语音提示响起。其实,垃圾分类收集站是“二代产品”,早在三个月前,羊血弄6号楼下就设立了一个垃圾分类语音提示器,遥感机制完全相同。每天早上八点到中午十一点半,下午两点到五点,只要有居民走近垃圾桶,提示音就会响起,督促你做好分类工作。

  实名制不是万灵药

  实名制虽然起到了一定效果,但也不是一灵到底。从头至尾,都有居民表示不赞同。“自家扔什么垃圾,怎么扔,都要告诉人,隐私何在?”更有部分居民觉得麻烦,最主要的困难在于大家分不清什么是可回收垃圾,什么是不可回收垃圾。虽然社区志愿者每周都会分发一次绿色垃圾袋,每户发7个,收纳可降解的厨房垃圾。但在现实生活中,垃圾的种类比想象的复杂,不是那么容易分清楚的。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居民说,一开始,看到楼道内的评分,自己家得了个倒数第二,觉得很难为情,还特意嘱咐家人要注意扔垃圾的问题,但时间一长,就有点疲了,还是老习惯占了上风。

  社区工作人员也表示,常常会有居民错分垃圾,比如把纸巾混淆为可回收垃圾。为此,社区投入了不少人力物力财力做宣传普及和各项准备,还请来杭州市科技交流馆的陈福民老师专门为试点楼道的居民上课,甚至通过开展垃圾分类知识竞猜、趣味游戏等办法加深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识,可谓煞费苦心。

  小区每幢楼配备两到三名垃圾分类义务监督员和志愿者,垃圾分拣员每天早晚两次对居民分类好的垃圾一袋一袋地进行检查,遇到分类不准确的,还要重新分拣。

  这个办法虽然效果很好,但是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并非所有社区都能耗费得起。据了解,垃圾分类实名制试水一年,街道仅宣传、奖励费用就用掉10多万元。

  更有人担心,如果一旦取消实名制,或者不再配套诸如垃圾分拣员、免费发放垃圾袋等措施后,垃圾分类工作会不会又退回到原地?

  “‘垃圾实名制’不可能一用就灵、一劳永逸。垃圾分类需要多种手段共同推进。”一位社区志愿者告诉记者,像垃圾分类实行较好的东平巷社区,除了试行“实名制”,还想了不少办法,比如通过短信、网络等平台大力宣传,在青少年中开展低碳系列行动,针对老年居民开展垃圾分类知识竞猜及低碳专题演出等。“要想有长期的效果,必须先争取年轻人。”

  “垃圾分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能急于求成,只能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来实现。” 杭州市容环境卫生监管中心主任、杭州市环境卫生科学研究所所长张束空认为,“垃圾实名制”确实起了一定作用,但它只是垃圾分类起步阶段的一个特殊办法,而不是一个长效机制。随着居民垃圾分类观念不断提高,习惯逐步养成,“垃圾实名制”这样的措施可以退出。

  据了解,新加坡、日本、香港、台湾等地,针对垃圾分类都立了法,违反相关法律法规会被罚款。目前我国对于垃圾分类的立法仍是空白。用法律来规范市民垃圾分类行为,是人们的期待。但是,专家认为,现阶段国家仍需靠政府投入、立法保障、经济手段三者并用,不断推动垃圾分类。

通讯员 叶菲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宋亚芬】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