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秦皇岛市燕秀丽小学的学生在宣传条幅上写下自己参与低碳生活的宣言。该市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向市民宣传低碳生活理念。 本报记者 李景录 通讯员 刘学忠摄影报道
背景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低碳城市什么样
低碳城市,是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
低碳城市,是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
目前业界公认的低碳城市标准是,将建筑、交通、工业这3大碳排放源的低碳规划纳入城市的整体运行规划中,并能使整个城市的碳排放量有明显下降。这一概念发轫于2007年英国伦敦市市长利文斯顿发表的减碳计划书《今天行动,守候将来》。在计划书中,利文斯顿将伦敦二氧化碳的减排目标锁定在2025年降至1990年水平的60%。丹麦的哥本哈根市堪称低碳城市的典范,1995年到2005年期间,这座拥有120万人口的城市将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了20%。
在我国,低碳城市的试点与发展也已起步。2010年8月,国家低碳省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启动,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5省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8市成为国家发改委确定的首批低碳试点省和低碳试点市。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表示,我国的低碳试点省市目前取得了一定进展,开局良好。各试点省市高度重视,建立了完备的组织体系,结合本地特点积极探索绿色低碳发展路径。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湖南工业大学、经济杂志社等单位联合发布了《中国城市低碳发展绿皮书》,该书编制整理了我国110个地级以上城市能源与碳排放数据,考察分析了我国城市低碳发展面临的困难与问题,梳理总结了我国城市低碳规划的特点与框架体系,尝试构建了我国低碳城市与城市低碳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低碳城市怎么建
构建低碳城市要从低碳指标体系、低碳产业、低碳生活理念等方面入手,制订总体节能减排任务和经济发展目标
如何实现低碳发展,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的建议很简略:节流,从生产上降低能耗,提高能源效率;开源,大力开发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零碳能源;最重要是从消费着手,不能引导高浪费的消费方式。
潘家华表示,构建低碳城市要从低碳交通、低碳政策、低碳指标体系、低碳产业、低碳生活理念、低碳循环经济等方面入手,全面涵盖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方向,制订总体的节能减排任务和经济发展目标。低碳城市是全面采取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经济模式和低碳生活方式的城市,而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经济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转变。要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调整、观念引导等措施,实现降低碳排放。
成为低碳试点省市后,各地也提出了不同的发展思路。贵阳市主要通过“低碳交通”和“绿色建筑”构筑低碳城市,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并将在建筑中根据条件采用可再生能源,降低建筑能耗;重庆市正处于从一个老工业城市向亚洲最大的IT产业基地转型的时期,着眼于以低碳为标准进行产业的垂直配套;天津市提出要从产业机构调整、促进产业聚集区形成、加强投资项目能源评估、实施工业节能等方面着手推进低碳城市发展;广东省提出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清单、设立低碳发展专项资金,研究建立温室气体排放的可评价体系。
碳的总量降低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提高碳的生产力。“当一吨碳创造的价值从10000元变成12000元时,就说明碳的利用率提高了,这也是低碳。”潘家华认为,“低碳城市构建不是短时期可以达到的事,必须要分期实施不同的目标,一步一步实现。”
低碳发展难在哪
低碳发展受到技术水平、经济结构、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等多种因素的限制
“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可见,低碳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主题,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湖南工业大学校长王汉青告诉记者,“十二五”时期,我国低碳城市的发展主要面临3大挑战:一是技术水平、经济结构、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国际贸易与资源环境等多种因素的限制;二是全球有限的碳预算空间对我国碳减排的压力;三是我国大部分城市的碳生产力水平较低,碳排放强度偏高,节能减碳任务重。
王汉青分析,城市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我国碳排放与碳减排的重要主体。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所带来的消费方式转变和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未来几十年中将给中国城市低碳发展带来巨大挑战。中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短期内难以改变,能源结构调整难度大,在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将比其他国家承受更多的资金和技术压力,付出更高的代价,做出更大的努力。本报记者 陶 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