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发先至,初见成效,广卫街模式备受好评,成功在于——
政府主导全程 协调各方利益
与东山街相比,广卫街是在去年6月开始试点推广生活垃圾干湿分类的。它的成功,有其缘由:垃圾分类政府主导;垃圾分类推广主体不靠收买佬而靠环卫工;没有物业公司横插一杠,点对点宣传更到位,也少了利益之争。广州市城管委设施处副处长熊孟清总结广卫街都府社区成功原因:主体明确,利益协调,方法得当,谋求长远。
探寻成功原因
照顾居民感受 简化分类操作
为了“照顾”居民在进行垃圾分类时的感受,广卫街简化了居民垃圾分类时的操作,将更多的精细分类工作留给了环卫工人。
广卫街给试点社区的每户居民免费发放蓝白胶袋和蓝白垃圾桶,并在楼宇内各层放置分类垃圾桶。据了解,仅是这笔费用,就曾让不少小区对垃圾分类望而却步。
除了硬件的支持,在人力上,广卫街也大量投入。派发宣传单页,手把手教会居民垃圾分类知识,设立投诉电话,开展定期举行的“垃圾分类行动日”活动等,都成了广卫街便民服务的一部分。
广卫街街道办在去年6月底,专门聘请了6位垃圾分类工作管理员,专门负责落实垃圾分类工作,他们也都具备大专以上文凭。“与同样是街道环卫站聘请的环卫工人不同,他们不参与具体的垃圾分拣工作,主要负责的是垃圾分类的指导和宣传工作。”该街道办城管科小梁告诉记者。甚至,为了照顾居民在进行垃圾分类时的感受,广卫街还简化了居民垃圾分类时的操作,将更多的精细分类工作留给了环卫工人。“从目前已经实行的9个月的效果来看,成效还是显著的,居民的分类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小梁这样总结。
记者随机走访发现,大部分分类垃圾桶都做到了初步分类。“不过,像酱油瓶这样的厨房瓶罐,很多都被居民放到了湿垃圾桶中,实际上这是属于可回收的干垃圾。”谈及不足,小梁也举出了上述例子。
“前期的工作相当难,因为这是一个要改变居民长久以来生活习惯的问题,这可能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广卫街街道办一位相关负责人这样告诉记者。
让利环卫工人 奖励补贴齐上
面对环卫工人表现出的排斥情绪,广卫街的措施是增加环卫工人数、实行“三三四”的奖励措施、每小时补贴9.5元的加班费等。
垃圾分类必然会带来环卫工人工作量大大增大,怎样鼓励环卫工人进行垃圾精细分拣,成为垃圾分类工作中的一大考验。事实上,在广卫街刚开始进行试点时,环卫工人表现出了普遍的排斥。面对这种现实,广卫街的措施是增加环卫工人数、实行“三三四”的奖励措施、每小时补贴9.5元的加班费等。
在暗访中,记者发现,6名环卫工人对于收集起来的每袋垃圾,都会逐个拆开分拣,这项工作从晚上7时开始,一直要持续至少3个小时。环卫工人进行垃圾分类的认真程度,让记者一扫此前“环卫工可能将垃圾一锅端”的“偏见”。其中一位有着10余年环卫工作经历的阿姨向记者表示,虽然现在的工资不足以补偿分拣工作的辛苦,但迫于经济压力也是无奈,而精细分类是自己的本职工作,再辛苦也会保质完成。
给垃圾建档 追踪其“来去”
有媒体曾报道,居民、街道在做好细致分类后,却由于“环卫部门不分开收运,压缩站也不分类,居民们也就不愿再分类了”。广卫街在实行垃圾分类工作时,一开始就通过收集精细的分类数据、回访垃圾终端处理设施等方式,试图与垃圾处理终端进行对接,建立常态化的互利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