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国际油价每桶每涨1美元,俄罗斯国库就将因此多进账20亿美元。由此看来,俄罗斯并不是中东和北非动荡局势的受害者,而更像是受益者,而且是多重受益者。
俄罗斯的“有限超脱”
正是基于这一系列的政治和经济利益的综合考虑,与美国对利比亚局势的“有限介入”不同,俄罗斯对利比亚局势玩起了“有限超脱”的战术。
当联合国安理会在针对利比亚国内局势的1973号决议进行表决时,此前态度强硬的俄罗斯并没有动用否决权,而是投了弃权票。对此,俄总统梅德韦杰夫3月21日表示,“俄刻意没有在联合国安理会对有关利比亚的第1973号决议投票中行使否决权。”他说,“我们是有意这样做的,为此我向外交部下达了指令,并获得了执行。”3月30日,俄外长拉夫罗夫也表示,“如果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有关利比亚的决议中明确阐述使用武力的界限,俄罗斯原本是可以支持这一决议的。我们曾提议给出具体的表述,但很遗憾,决议的起草者们非常着急……”
对于俄官方对利比亚局势这种“不积极介入”的做法,俄罗斯国内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据悉,就在联合国安理会对1973号决议表决之前的几个小时,俄驻利比亚大使恰莫夫就突然被梅德韦杰夫解职。克里姆林宫消息人士在解释这一十分罕见的人事变动时称,恰莫夫“因未能恰当地代表俄罗斯利益”而被解职。分析人士认为,此举表明俄高层因作出对1973号决议投弃权票所遭受的内部阻力并不小。
俄政府总理普京在3月21日直截了当地说,“安理会决议是有缺陷的,该决议令人想起中世纪时期对十字军东征的呼吁。实际上这等同于允许入侵主权国家。”普京表示,“俄罗斯政府不从事外交活动,我们的工作是解决社会经济问题。但是我个人认为,虽然利比亚政权制度没有任何一个方面符合民主国家的标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因此就可以干涉别国的内部政治,甚至是那里的武装冲突,从外部保护某一方。”不过,普京的新闻发言人随后就强调,普京总理的上述看法是“个人看法”,而梅德韦杰夫的说法才是俄官方的“唯一立场”。
分析人士认为,“梅普组合”这次“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的“双簧”做法也恰恰从另一个侧面暴露出俄罗斯对利比亚问题的矛盾心理:如果俄对1973号决议动用了反对票,那么这将影响俄近两年不断努力营造的俄美关系“重启”的大好局面;如果俄对1973号决议投了赞成票,那么又与俄罗斯一直坚持的外交原则反差过大。所以,梅德韦杰夫解释的是俄罗斯不得不采取投弃权票的无奈之举,而普京强调的则是俄罗斯不得不坚持此举的坚定原则。但在权衡利弊之后,俄罗斯选择了“有限超脱”的策略,选择了“实用主义”。
其实,俄罗斯官方这种“有限超脱”的策略也是得到国内大多数民众理解和支持的。全俄社会舆论研究中心3月24日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64%的俄罗斯人不支持对利比亚采取国际军事行动,但同时有56%的俄罗斯人认为“俄罗斯应该对利比亚局势保持中立,不介入这场冲突”。
但细心的人会很快发现,俄罗斯的“有限超脱”并不等于“完全超脱”。3月25日,梅德韦杰夫主动给美国总统奥巴马打电话,讨论利比亚局势。据俄总统新闻局的消息,在通话中,“梅德韦杰夫特别指出,必须防止平民死亡,同时首先应该达到联合国安理会第1973号决议规定的目标。”而俄外长拉夫罗夫也在近两个星期的新闻发布会中利用每一次机会不厌其烦地强调俄罗斯的立场。3月30日,拉夫罗夫在与奥地利外长施平德勒格会晤后举行的联合记者会上说,“我深信,停火和立即启动谈判是当务之急。我们与奥地利一致支持非洲联盟以及阿拉伯国家联盟提出的相应倡议。”拉夫罗夫表示,“改革是不可避免的,但利比亚国家的未来应当由利比亚冲突双方来商定,应当由利比亚人来决定,不要来自外部的干涉,而外部力量应当给这一进程予以帮助。”这表明,俄罗斯始终没有放弃对利比亚局势的话语权。
很显然,俄罗斯不可能对利比亚问题“完全超脱”,因为那与俄罗斯的大国地位不相称,但俄罗斯也不会为了维护所谓的大国形象而在利比亚问题上与美欧“硬碰硬”。对于美国的“有限介入”,俄罗斯玩起了“有限超脱”:如果卡扎菲被美欧推翻,那么那张“弃权票”在某种程度上曾给美欧对卡扎菲动武开过“绿灯”,美欧应该“感谢俄罗斯”;如果卡扎菲坚持住了,那么那张“弃权票”在某种程度上曾给卡扎菲以“道义上的支持”,卡扎菲应该“感谢俄罗斯”。所以,这种“有限超脱”的策略实际上为俄罗斯营造了一种“可进可退”的有利外交处境。
而正当美欧忙着在利比亚建立禁飞区之际,巴勒斯坦领导人阿巴斯和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近期又先后造访俄罗斯,并与俄方就中东和平进程问题深入地交换了意见,强调俄在维护中东进程中的积极作用。很明显,在中东和北非格局大变动的时代,俄罗斯不可能被“边缘化”。美欧可以在没有俄罗斯的参与下对卡扎菲动武,但美欧不大可能在没有俄罗斯的参与下重新规划中东和北非局势的未来。而这也是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为3月22日在会见到访的美国国防部长盖茨时表示,俄罗斯愿意担任利比亚问题中间“调停人”的真正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