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部企画情报课课长助理佐久间敦说,当时唯一可援引的法律依据是《食品卫生法》第6条,但条款未设定与放射性物质含量相关的食品安全标准。
食品安全部只好先斩后奏。食品安全部把2000年制定的原子能防灾指导手册中有关食品放射性物质安全标准设为“暂行标准”。但这张行政指令需要各级部门“追认”。食品安全委员会参考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世界卫生组织等的建议,于3月29日拿出“紧急评估书”,基本认可了“暂行标准”。4月4日,厚生劳动省药品食品卫生审议会确认了“暂行标准”。
4日当天,茨城县渔民捕捞的玉筋鱼中检出放射性碘活度达每千克4080贝克勒尔。而就在10天前,原子能安全委员会发表声明称,因海水稀释作用,放射性物质对鱼类贝类和海藻的影响可以忽略,无需给鱼类贝类设定安全上限。厚生劳动省食品安全部5日只好再次以“部长通告”方式决定,鱼类贝类参照蔬菜的放射性碘活度安全标准,即每千克上限为2000贝克勒尔。
“标准”是有了,但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不安心理并未完全打消。其中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是,“暂行标准”的蓝本是原子能防灾指导手册中设定的指标。而原子能安全委员会当时指出,这些放射性物质摄入量指标只是“紧急事态”下作为“防护对策”而定的,并非是衡量对人体安全与否的绝对指标,而福岛核事故一旦长期化,“紧急事态”的前提就不存在了。
此外,“暂行标准”尚未涉及的放射性物质怎么办?如日本食品安全委员会就在那份“紧急评估书”中提到,放射性锶等的影响需要进一步探讨。话音刚落,日本12日宣布,从福岛第一核电站30公里以外区域检测出放射性锶-89和锶-90。NHK电视台资深科技记者山崎淑行认为,锶的成分类似钙,进入人体后容易富集在骨骼,其中锶-90的半衰期长达29年,长期“体内辐射”可能增加致癌风险,应尽快设定放射性锶的安全上限。
面对核事故带来的棘手问题,日本的食品监管体系如何应对不仅是摆在日本政府面前的一个难题,也值得各国思考。新华社
权威发布
中国12省部分蔬菜
检到极微量放射性物质
中国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4月13日权威发布:我国内地环境辐射水平和食品抽样监测结果较昨日没有明显变化。饮用水抽检监测无异常。公众不需要采取防护措施。
卫生部通报,截至13日,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山东、河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等12个省(区、市)先后从菠菜、莴笋叶、油麦菜、小白菜、白菜等不同蔬菜中抽检发现极微量放射性碘-131。专家分析认为,蔬菜中检出的放射性碘-131不会对公众健康造成危害。 据新华社
检出更多放射性元素
不表明危机升级
日本核事故持续至今已一月有余,而首次检测出某种核事故泄漏的放射性元素的消息仍不断传来。专家表示,这些结果凸显形势的严峻性,但并不表明危机升级。
中国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研究员陈晓秋说,尽管检测结果是陆陆续续公布,但大部分放射性元素可能都是在事故早期,伴随氢气爆炸和正常的排气减压释放到环境中的。
陈晓秋说,事故最初,除放射性碘和铯之外,福岛第一核电站周围环境中其他泄漏放射性元素“本来也有,但量相对低。还需要后期进一步分析,比如化学分析等,才能确定”,这使得锶、钚等检测消息公布滞后。陈晓秋强调指出,不断有首次检测出某种泄漏放射性元素的消息传出,“不能说明事故更加严重”。
事实上,研究一下日本发布的这些检测消息可以发现,其取样时间多是在核事故发生后两周内。日本原子能安全委员会分析认为,大部分放射性物质可能是在3月15日至16日两天内泄漏的,并称现阶段放射性物质的外泄量已减少到很小数值。
至于最先检测出放射性碘和铯,陈晓秋认为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这两种放射性元素泄漏量大,可能严重影响人体健康;而其他放射性元素的量则特别小,对人体健康不构成威胁。
陈晓秋还表示,核事故中通常会产生数百种放射性元素,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20多年后还在进行相关分析,因此日本今后应该还会宣布首次检测出其他此前未发现的泄漏放射性元素。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