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任驻乌克兰临时代办于振起曾与切尔诺贝利事故受害者近距离接触,他曾撰文回忆了这一难忘经历。 我去乌克兰之前,虽然知道切尔诺贝利发生过严重事故,但没有具体概念,更缺少这方面的常识,甚至主观地认为事故已经过去了6年,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了。但在基辅工作了一段时间,才对这场核灾难及其后果逐渐有了比较多的了解和比较清晰的认识。一些当地的科学家和医生向我们介绍了有关情况,他们说,目前看,切尔诺贝利核污染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引起甲状腺、淋巴系统和血液系统的病变。一些事故后出生的孩子因为在母体内受到核污染侵害,也会出现各种相关疾病。目前,医学还没有消除人体内核污染的有效方法,他们提醒我们务必要认真对待核污染问题。我们通过与其他一些国家的外交官接触又了解到,为了避免放射性物质在体内积累过多,造成后果,他们一般是一个季度或半年就离开基辅一段时间,到没有污染的地区出差或休假,这样可以减少体内的核污染物。 我们了解到基辅的核污染情况后,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除了自身健康受到一定威胁,一些年轻人还面临下一代的健康问题。但是,作为外交官,国家利益重于泰山,守职有责是我们时刻牢记的原则。面对核污染,我们从未想过退缩。与此同时,我们也以科学态度对待这个问题,根据专家建议,在饮食方面尽量不吃牛肉和羊肉,多吃猪肉,注意不喝污染区产的牛奶,蘑菇更是被我们拒绝的食物。为了对目前和今后在这里工作的同志们的健康负责,我们认为有责任把了解到的有关核污染的情况报告国内。我们的报告引起国内的重视,为此,国内专门给驻乌克兰使馆增加了相关补贴。由于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与基辅一样,也属于轻度核污染区,驻白俄罗斯使馆人员也享受同样相关补贴。当我2002年去白俄罗斯工作时,驻白俄罗斯使馆和驻乌克兰使馆人员的补贴已经增加,在饮水和食品方面也采取了新措施,而且可以享受每年回国休假一次的待遇,而一般使馆的馆员是一个任期内回国休假一次。 后来我在白俄罗斯工作期间,有机会与切尔诺贝利事故受害者近距离接触。那里的切尔诺贝利事故受害者协会每年4月26日都组织纪念活动。2002年4月26日,我第一次应邀参加了这样的活动。当我看到在场的几十名受害者时,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他们脸上那种从未见过的病态神情。 2003年11月,我应邀参观刚刚竣工的白俄罗斯国家放射科研与实践研究中心,该中心位于受切尔诺贝利污染严重的戈梅利州。然后,又到一个核污染准撤离区去参观,在那里,我亲身感受到核灾难的恐怖后果。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污染区根据污染程度不同分为三个区域:隔离区、撤离区、准撤离区。核电站周围30公里范围为隔离区,也称无人区;隔离区以外为高污染的撤离区,严格限制居民在区内居住,白俄罗斯境内约有4500平方公里这样的撤离区;撤离区以外就是准撤离区,一般距核电站100公里左右,属于非高污染地带,平均辐射强度为每小时30毫伦琴(安全辐射指标是每小时20毫伦琴以下)。这一地区不要求强制性撤离,但提醒居民注意采取防范措施。 当车子驶进参观地区之后,我立刻有一种异样的感觉,天空是灰色的,土地也是灰色的,树木和草是灰蒙蒙的,人烟稀少,到处是一片死气沉沉的寂静,给人一种阴森的恐怖感。当地官员介绍说,核事故发生后,这里的大部分居民一度曾撤离,后来有些人陆续又返回来,主要是老年人。他们觉得在异乡生活不习惯,故土难离,宁可冒核污染风险,也要在这里生活。甚至有些撤离区的居民也返回故里。 有了在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对切尔诺贝利核灾难后果的这些亲身感受,我时常想,当年发现核能的科学家恐怕很难预料到这项伟大的科学成果给人类带来的福与祸。当代人应该做的,首先是不要让人类自己制造的核武器毁灭人类自己,其次,在积极和平利用原子能、让巨大的核能为人类服务的同时,要千方百计防止切尔诺贝利悲剧重演。面对没有国界的核灾难,这是人类共同的责任。 ■摘自《解放日报》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