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能源频道

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 科研人员寻找“植物克星”(3)

2011年04月15日 14:43 来源:科技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 相关新闻 ———

  蜈蚣草“吃”掉土壤中的重金属砷

  利用超富集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在我国已有成功的先例。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陈同斌研究员首先发现了重金属砷的超富集植物——蜈蚣草,并带领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团队于2001年在湖南郴州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砷污染修复基地,随后又在广西和云南建立了砷、铅等重金属污染及酸化土壤修复的示范工程,形成了超富集植物与经济作物间作的修复模式,实现了边修复污染土壤、边开展农业生产。

  一段时间以来,在湖南郴州、云南、广西等地开展产业化示范工作的蜈蚣草种植已经在被重金属污染、无法耕种的土地上取得了成效,因此,“蜈蚣草”也被称为“土壤清洁工”。蜈蚣草种植,作为“砷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技术”,首先由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陈同斌研究员率先发现并开发出来。据了解,蜈蚣草吸收土壤中砷的能力相当于普通植物的20万倍,通过蜈蚣草的吸附、收割,三至五年内,被污染土地就可“恢复健康”。

  ■ 延伸阅读

  寻找根治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克星”之路依然漫长

  2009年,由于大量村民被体检查出尿镉超标,湖南浏阳镇头镇一带爆出镉中毒事件。原来在靠近村子边上的一家化工厂,由于环保措施不到位,冶炼矿渣露天堆放,工厂废水偷排,一遇上下雨天,厂区含镉废水流出,不仅污染了附近大片农田,而且流入了村民水井中,导致多人慢性中毒。“人病了还可以上医院,农田怎么办?”依靠土地为生的当地农民忧心如焚。

  如何大面积修复重金属污染农田,一直是个世界难题。曾今在日本“痛痛病”的发源地——富士县神通川流域,在修复被镉污染农田时,就是采取去表土15厘米、并压实心土,结果在连续淹水的条件下,稻米中的镉含量小于0.4mg/kg。但对于污染面积总计1万多亩的湖南镉污染农田,运用去土治理显然也将工程巨大,更大的问题是:换出来的污染土层,又将放哪安全保存,从而避免二次污染呢?  

  为寻找一种安全、经济的重金属污染农田修复方式,1998—1999年间,陈同斌和他的科研团队在前期大量研究的基础上,决定遵循进化论思维,到南方去刻意寻找根治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克星。“南方温暖潮湿,生物多样性高,从概率上讲,在南方寻找到重金属超富积植物的可能性要大”,陈同斌形容,这种植物既要对土壤重金壤具有超强吸收能力,同时还要易养活、生物量大,而通常植物身上,这两者特性不能兼具。据统计,针对国内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的植物优选品种,一度多达40多个。“真正适用的生物修复技术不多”,陈同斌透露。

  五六年前,广东华南农业大学、中山大学、广东省土壤研究所等一批科研机构针对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相继展开物化、生物、微生物技术等方面研究。2005年,刚从日本留学回国的广东省土壤研究所陈能场博士,则选择了粤北进行镉污染农田修复实验。在一块约6亩大小的田地里,陈先后尝试了硅肥和水分管理、叶片调理剂等多种方式尝试,最终陈将一种高富集镉的水稻引种过来,通过轮作和间作(高富集水稻与玉米等经济作物)的方式,来修复镉中毒农田。“从治理效果看,边生产边修复这种方式相对成熟”,目前仍在实验之中,陈能场表示。此外,专门针对镉污染的另一种筛选植物——东南景天,在国内已有上百亩实验基地。

(实习生马媛媛)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宋亚芬】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