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改革说而不进,一直备受民众质疑。然而,比改革停滞更可怕的是,有些地方或部门以改革之名,大行“化公为私”的掠夺之实,比如安徽省电力公司。
据报道,安徽省电力公司近年来以“车改”之名,让下属公司花费3761.8万元购买185辆豪车,配备给全系统副处级以上干部,且标准逐年提高,从最初的奇瑞汽车到现在价值20万元的一汽迈腾和帕萨特领驭。一切车辆手续及费用由公司负责,拿到车钥匙后,该车就归干部自驾了。
化公为私,还有什么比这更坏的车改结果吗?原先公车的问题,只是公车私用的问题,虽然经常被私用,但起码车还是属于公家的,还在制度的监管之下,私用也只敢偷偷摸摸地进行。但像安徽电力公司这么一改革,不仅公车私用合法化了,甚至连公车差不多都改姓私了——虽然名义上还属于公家,但事实上已私有化了。这离当初车改的初衷已然离题万里。
有意思的是,安徽电力公司说“这样改革省了不少钱”——真省钱了吗?当记者问该公司“每人发一辆车”是如何降低成本的,现在全公司的驾驶员比过去减少了吗?该公司哑口无言。
公车改革中这种“化公为私”式的逻辑为何层出不穷呢?答案很简单,缺乏来自异体的监督。自己改自己,自己决定怎么处置公车福利,自然是越改问题越多。
安徽电力公司的“化公为私”,还提醒我们车改不能忽视一个群体——像安徽电力公司这样的垄断性国企,在“三公”消费上与政府部门面临同样的问题,可舆论监督和制度监管的阳光却很少照到它们身上。
公车改革之刀,不能忽视了垄断国企。□新 京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