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能源频道

中国多地遭遇反季节“电荒”叩问经济转型升级

2011年04月29日 14:42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国东部省份浙江的电力调度通信中心主任李继红,近两个月几乎每天都在忙同一件事:把周边省市富余的电“挖”过来。

  这个经济发达省份眼下正经历2004以年来最严重的“电荒”。尽管日购电力已在计划内购电基础上激增300多万千瓦时,但是拉闸限电仍然无法避免,大量企业不得不在开春之季就面临“开三停一”“每周停二”等形式的限电措施。

  位于浙江中部的上虞市崧厦镇号称“伞业之都”,晴雨伞产量占到全国1/3左右。近两个月来,镇上的2000多家中小企业饱受缺电的困扰。崧厦镇镇长章瀚说,从3月份开始,当地就实施了“开三(天)停一(天)”的限电措施,办法是按照线路拉停,“一拉,整条线上的工业、居民、单位用电一起停掉。”

  年产值数十亿元的大型企业也未能幸免。位于浙江绍兴袍江工业区的化纤业“巨头”佳宝控股集团,今年以来已被拉电好几次,仅3月份就有2次。集团常务副总裁孙新伟说,“拉电都是一拉一个上午,连食堂也停电了,中饭都没地方吃。”

  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是,提前到来的“电荒”并不仅限于浙江。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近日下发《关于做好2011年电力运行调节工作的通知》中说,2011年将是近几年电力供需形势相对偏紧的一年,年初已有20个省(区、市)实施了有序用电,预计夏季高峰期华东、华北、南方供需缺口较大。

  来自官方的分析认为,“电荒”一方面是源自用电需求过旺。国家能源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1月份国家电网公司经营区域内有9个省级以上电网最高用电负荷创历史新高,3月份与1月份的全社会用电量基本相当,接近去年七八月份迎峰度夏高峰时段的用电量。预计今年中国全社会用电量将达4.61万亿至4.69万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0%至12%。

  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刘铁男在日前召开的全国经济运行工作会议上说,今年一季度,国民经济形势开局良好,煤电油气运供需稳定,但由于需求过旺,在生产供给增速高达两位数的情况下,部分地区煤电油供应仍出现趋紧的状况,未来趋势不容乐观。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提前到来的“电荒”并非出乎意料。“如果不是‘十一五’末期为了完成节能减排指标,抑制了用电需求,去年就已经是这样的缺电局面。”李继红说。

  与此同时,电煤供应趋紧进一步拉大了供需缺口。截至25日,中国目前供电人口最多的区域电网华中电网的全网电煤库存仅可用9天,湖南、江西、重庆三省市用电呈紧张态势。

  分析认为,长期以来的煤电价格机制问题仍然是影响电煤库存量的重要因素。“煤价随着市场供需波动持续攀升,而电价受政府管制,煤电价格严重倒挂。问题并不在于无煤可挖,而是发电成本高,电价调节却跟不上,很难调动火电企业的积极性。”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能源与战略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林卫斌说。

  事实上,一再出现的“电荒”正在加剧经济结构调整的紧迫感。记者在浙江省工业用电比重最大十个行业用电情况表上发现,今年1至3月用电量增长率最高的是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同比增幅为73.17%,其次是非金属矿制品业,同比增幅为23.82%。按照规定,可以对限制类、淘汰类企业收取差别电价。但实际情况是,地方政府提交给电力部门要求实施差别电价的企业名单上仅有6家企业。

  一些业内人士表示,“什么样的企业是需要限制、淘汰的,地方政府在设定限价门槛时空间很大,使得现行的通过差别电价限制高能耗企业用电的收效并不大。”

  相关专家认为,当前电价调节缺乏灵活性,环境保护的成本也较低,“依靠能源消耗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仍然有利可图,这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转型升级的进程。”林卫斌说。

  而能源的大量消耗将带来更多的问题。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表示,化石能源日渐短缺,风能、太阳能的开发利用占比有限,日本核危机让原本被看好的核能受到质疑,如果转向生物能源,能源制造与粮食供给将形成竞争关系,由此带来的粮价上涨将尤其成为发展中国家、低收入群体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专家认为,只有运用行政、经济和技术手段,结合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推进能源利用方式与经济转型升级,才是电力可持续发展之道。此外,中国应加快电力市场准入、电力价格的机制建设与改革,通过开放和竞争,最终推动形成统一和有序的电力市场。

  “如果能实现电价市场化,将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良性互动,从根源上解决‘电荒’困扰。”林卫斌说。

(记者 张遥 胡作华)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宋亚芬】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