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权最主要的就是定价权,但中国在这方面基本上无能为力;有专家称定价权不到1%
进入2011年以来,国际油价一直盘旋上涨,不断创出新的高点。4月20日,由于美元持续走弱以及美国上周原油库存意外减少,加上投资者依然对中东局势表示担忧,国际油价再度飙升,纽约商品期货交易所6月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上涨3.17美元,收于每桶111.45美元,涨幅近3%,伦敦市场北海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收于每桶124.85美元,涨幅超过2%。
中国成品油价格与国际原油价格挂钩紧密,4月7日,国内成品油价格年内第二次上调,国内用油首次进入8元上方。由于国际油价依然维持上行之势,业内专家预计到22个交易日之后即5月上旬,国内成品油调价窗口可能再度打开,届时国家将面临年内第三次成品油价格上调的压力。中国有句话:“春雨贵如油”。如今人们感受到的不是春雨如何宝贵,而是实实在在的油贵。
目前,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原油进口国。2010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高达53.7%。然而,作为需求方,中国在决定石油价格方面基本没有话语权,不得不为高油价埋巨额大单。
不断增长的石油需求
IEA(国际能源机构)预计,2011年世界原油日均需求量将为8780万桶,比2010年增加130万桶,增幅为1.6%。其中,强劲需求“完全来自”经合组织成员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
而据国家统计局4月15日公布的数字,中国2011年3月表观原油需求同比增11%,至916万桶/日。在过去10年中,中国需求是推动国际石油需求增长的重要因素。IEA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原油需求增量占全球总需求增量的40%。
新华社经济分析师董雅俊经过测算认为,中国原油需求约占全球石油总需求的10%。相较中国,全球原油消费第一大国的美国,其每日消费量为1949.8万桶,占全球消费总量的22.74%。
从原油进口方面观察,中国3月进口原油约510万桶/日,同比增加3%。1993年,中国首次成为原油净进口国,当年的对外依存度为6%。随后,这一数据不断攀升,直至2008年49%的依存度。2009年,中国首次突破50%警戒线,达到51.3%。
海关总署1月1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进口原油2.39亿吨(1吨原油=7.33桶原油),共花费约1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1.4%。另外去年还有0.03亿吨的原油出口,即中国去年净进口2.36亿吨。结合去年4.39亿吨的表观消费量推算,中国2010年的对外原油依存度达53.7%,再创新高。
接受本刊采访的多位专家指出,由于中国仍处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过程之中,对包括石油在内的常规能源的需求还会增加,高位运行的国际油价带来的压力不容小觑。
谁在主导油价
据介绍,目前国际市场原油贸易大多以各主要地区的基准油价为定价参考,以基准油价在交货或提单日前后某一段时间的现货交易或期货价格加上升贴水作为原油贸易的最终结算价格。具体讲,全球石油定价基本以纽约商品交易所的WTI(美国轻质原油)价格、伦敦国际原油交易所的布伦特原油价格、新加坡市场上普氏能源咨询(Platts)评估的石油基准价为主要参考标准。中国能源进口就普遍采用普氏估价,与对方的交易也多通过普氏的交易平台来进行。
在当前情况下,受访专家指出,话语权最主要的就是定价权,但中国在这方面基本上无能为力,定价权可能不到1%。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政治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凤英对本刊记者说,世界石油市场是一个统一的市场,国际油价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石油定价简单说就是期货市场决定现货。这样一个机制凸显出期货市场的重要性。”
她对影响国际油价形成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首先,美国因素。一方面纽约商品交易所就在美国,每天都有大量资金在期货市场出没。通常,美国政府一些政策和言论会立即引起国际油价反应。比如美国能源情报署日前公布的报告显示,截至4月15日当周,美国商业原油库存意外减少230万桶,立刻引起纽约商品期货交易所原油期货价格上涨近3%。2010年11月3日,美联储宣布实施新一轮宽松货币政策,给了油价突破85美元、挺进90美元的动力。另外,像高盛、摩根士丹利等也经常会发布油价预期,同样影响到油价。另一个是美元。在当前的国际石油交易中,美元垄断了结算货币的地位,美元贬值就会刺激油价上涨。虽然近年来有些国家尝试建立石油交易所,寻求石油交易非美元化以争夺定价权,但未能对美元地位形成冲击。
在专家看来,美国政府多年来一直通过发布消息、调动国际资本、调动国家储备等手段来影响供求关系,控制现货、期货市场价格,从而使得国际能源价格按照美国希望的方向浮动。
其次是供应方。多位受访专家都指出,最终决定国际油价的仍是基本面因素,即供求关系。并且认为,当前全球石油供需已现“紧平衡”。2010年石油需求超过了2008年金融危机前的水平,但从供应方面来看,欧佩克依然采取减产政策,而非欧佩克的增产潜力不够,这样就出现了供应增长小于需求增长的局面,必然促使油价持续上涨。
董雅俊告诉本刊记者,一方面世界上新一轮工业化对资源、能源的消耗巨大,另一方面现在新发现的石油主要在地缘政治敏感区或自然环境恶劣区,包括深海和极地,导致勘探开发成本大幅上升。她认为,从基本面讲,即使没有出现中东北非动荡,国际油价在供需趋紧、通胀加剧的大背景下也已经涨到每桶80~90美元。
国家发改委能源究所研究员周大地认为,在当前条件下,如果世界经济稳定复苏,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能源需求继续上升,油价还会利用各种机会继续上冲。
再就是投机方。在石油期货市场,充斥着大量资金,包括难以估算的投机基金。流动性泛滥在原油期货投机方面已有明显体现。比如据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统计,2010年以来投机基金一直维持净多状态。至当年年底多头持仓逐渐增加,表明基金对后期油价的看多心态增强。
中国石油大学孙竹教授对本刊记者说,逐利是资本的本性。在期货市场,资本汇成一股力量,在市场中显现出来,就会出现某种结果或者趋势,比如说,油价的涨跌。
此外,地缘政治因素,以及世界各国能源政策的调整也在短期或长期内对国际油价带来影响。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
据统计,在国际能源市场上,石油占据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在工业化推进过程中,石油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为保证石油安全,一些国家不惜付出大量经济、外交资源,甚至动用军事力量。其中,对于国际石油话语权的争夺,没有硝烟和有硝烟的争夺都十分激烈。
石油话语权,最主要的就是定价权,对此,周大地直言:“关于定价权的问题,中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可能都难有作为。因为我们还处在能源包括对石油的需求不断增长的过程之中,因此处于不利的谈判地位。而且没有替代。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进口需求增长快一点或者慢一点,但不足以对价格变化有大的影响。这种情况下,很难找到所谓的控制能力。”
他认为,现在的定价机制决定了国际油价是通过期货市场试探出来的。由于供应方控制很强,在紧平衡的条件下,上升趋势恐难改变。
陈凤英也认为,尽管中国在国际石油市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在国际石油价格的形成方面却并未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就目前对油价的影响来看,不仅不是国际油价持续走高的原因,还在被动接受国际不合理的、不能反映中国实际石油需求的高油价。而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石油价格的形成,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近几年来,建立一个本地原油期货市场以影响国际油价,是中国能源问题专家讨论的话题。现实中,原油期货市场也接近呼之欲出。但是围绕它的争论也不少。比如有专家认为市场参与主体过少,以及人民币不可自由兑换等都是制约因素。周大地的看法是,石油期货市场不能解决价格问题。“通过期货永远在试探购买方最大的支付愿望和可能。其作用是试探高价,而不是探索低价。期货搞得越厉害,实际上推高价格的力量就越大。”
陈凤英则认为,亚洲是能源需求增长最快的地区,建立这样一个石油期货市场,其他国家也会参与进来,对国际市场肯定会有影响,当然培育市场也需要一个过程。她举橡胶和期铜的例子说,这些市场已经影响到了纽约和伦敦。另外,她认为是以人民币还是美元计价的问题,未来也会解决的。
总之,短期来看中国想要提高在国际石油上的话语权还很难,但面对高油价时代来临,中国仍可采取措施保障石油供应安全,同时要做好中长期规划与准备。综合多方专家意见,中国的石油安全战略应该从三方面着手:
首先是增加自己可控的供给。为此,一方面要加大对常规油气的勘探开发。鼓励并督促增加探明油气储量和产量。另一方面,要加速国内页岩气和致密油等非常规油气的勘探和开发,给予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鼓励三大公司集中力量搞勘探、抓科研,以期早日摸清家底,实现开采技术的突破。另外,继续推动原油进口来源多元化,以分散风险。
其次,从需求的角度出发,控制石油需求总量的增长速度、调整油品需求的结构。中国是人口大国、资源小国,应坚持以“人均能耗显著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来实现现代化,以比较低的能源弹性系数支撑经济发展。削弱市场对中国石油需求大幅增长的预期,是平抑油价的一种方法。此外,寻找石油的替代能源,如加快煤化工行业发展,推动甲醇汽油消费等,都可以使中国逐步减少对国际原油的依赖。
再有,增加战略储备。中国政府在3年前启动了战略石油储备程序,但目前的储量相对于其他国家还比较低。通过加快战略石油储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国际油价波动对中国的影响。 刘延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