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其名称源于蒙古语,意为“有鹿的地方”。包头是草原文明和黄河文明的结合地,丰富的矿产资源使包头成为中国西北重要的重工业城市,但在当地工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包头周边的环境也受到了严重污染。记者在包头调查过程中发现,包头市区环境还算优美,拥有国家森林城市、内蒙古自治区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称号,但包头郊区周边的污染却异常严重,用触目惊心来形容并不为过。
“资源宝库”带来的是什么?
记者沿包钢选矿厂西南方向的两条水渠走去,几公里长的水渠里流淌着土红色的水,冒着泡,湍急地流向包钢尾矿车间,在包钢稀土三厂南墙外,记者看到有多条小水渠从墙内伸出来,直接接到流淌着红色液体的包钢尾矿输送槽里。水渠里的液体呈乳白色,冒着热气,散发着一种难以形容的味道。明渠到尾矿车间后,几根粗大的钢管继续“指引”着记者向尾矿坝走去。
尾矿库距离包头市区12公里,距离包钢厂区不到5公里,距离南面的包兰铁路只有200米,再往南就是黄河,距离也只在10公里左右。尾矿坝高出地面大约30米,成为名副其实的“悬湖”。记者登上尾矿坝,近距离观看尾矿库,只见各污水管道都输向这里,景色和海边相似,只不过海边的沙滩应该是白色的,海水应该是蓝色的,但这里的沙滩是黑色的,水是红色的,这种红色和记者之前在排污的沟渠中看到的水的颜色几乎一模一样。一些污水经过的地方,被风干后的地面呈黑灰色。走近水边,能闻到一股刺鼻的气味。站在大坝上朝大坝内一望,除了中间有一小潭水以外,一眼望不到边的大坝内主要是矿渣。记者看到,在仍然潮湿的地方,矿渣近乎黑褐色;而水被完全蒸发掉的地方,矿渣则变成了灰色。远远看去,尾矿库里的灰色矿渣被风吹成了波浪式的沙丘,周围除了一些稀疏的杂草没有其他植物。记者向灰色的沙丘走了几步,整个脚都陷了进去。同行的司机张师傅介绍说,春天和冬天的风很大,这些沙粒会随风飘散。大坝南侧的坝基上,很多水泥电线杆也已经被掩盖了大约一半。
如果不是同行司机提醒,记者很难把这个地方和稀土这么珍贵的资源联系起来。“别小看这个坝,里面全是钱啊,怎么也有上百亿呢。”站在包头钢铁集团尾矿坝上,负责看守尾矿坝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说。
据了解,包钢集团采自白云鄂博的铁矿石富含稀土矿,选矿厂将矿石破碎研磨成粉,经磁选选出铁,再分离出10%的稀土后将剩余矿浆全部泵到尾矿库。剩余的矿渣仍含有大量稀土,经过长达40多年的积累,形成了目前这个容量达1.7亿吨的“稀土湖”。
从稀土资源开发的角度,这个尾矿库是一个巨大的宝库。然而除了价值数以亿计的矿产资源,尾矿库留给当地的却是严重的污染和生态破坏。
尾矿库严重污染周边环境
包头处于地层断裂带,一旦出现大地震或者大规模降雨致使尾矿坝决堤,后果将不堪设想。周围5个村庄、上万名包钢职工的生命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尾矿如果流入黄河将对黄河造成严重污染。
记者沿大坝从北到南行走,看到一根直径150厘米左右的大钢管围绕在坝顶上,每隔一段距离,就向坝内伸出3根直径20厘米的小钢管。因为水流的冲刷,大坝的底部形成了一条宽约1米的明渠,水的颜色和之前选矿厂流出的红色很相似。继续前行,每隔大约200米左右,一根直径约10厘米的白色圆管便从大坝上伸出。
“这是为了排水减轻大坝的压力吗?”似乎看出了记者的身份,这位工作人员含糊地表示,水管是为了由下往上抽水用的,但是记者却始终没有找到抽水的痕迹。相对于这位工作人员的谨慎,另一名身穿“包头钢铁”工服的中年男子显得比较“大意”,“肯定有溃坝的危险啊,这么多的水,这么高的水位,不然为什么要让这边的老百姓搬迁呢?现在这个库都不够用了,包钢还要建另一个尾矿库呢。”
除了溃坝的危险,环境污染对当地影响有多大呢?对于这个问题,“谨慎男子”也毫不避讳,他告诉记者,这个坝建于上世纪60年代,他小的时候,“坝里的水是有鱼的,现在什么都没有了,污染这么严重,全都死光了。”
在距离尾矿坝仅一两公里的打拉亥村,记者采访了一位牛倌。牛倌告诉记者,村里的地因为污染早就不能种了,年轻的小伙子都出去打工挣钱,像他这样的老人,只能留在家里。“水早就没办法吃了,连我这十几头牛都不喝。”当问及老人的经济来源时,老人的回答颇令人玩味,“就靠放牛啊,有的牛产奶,奶站把收的奶再送给包钢的人喝。”
原包头市稀土研究院院长马鹏起告诉记者,由于尾矿坝下没有防水层,如今尾矿坝的水正以每年300米的速度朝黄河渗透。
记者在现场看到,尾矿库对周边的环境污染非常严重,而且距黄河干流最近处的直线距离仅8.83公里,在尾矿坝西面不足20米的地方便是黄河支流,当地人称为山水渠。知情人士告诉记者,每年7月~8月包头雨季到来之时,洪水将卷席着从尾矿坝渗出的水,经山水渠排入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