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能源频道

江苏灌南冶金厂污染:记者探访厂区被保安轰出门

2011年05月05日 10:10 来源:新华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对灌南两家冶金厂污染问题的调查

  零度追踪

  “自从3年多前两家冶金厂分别在我们村的南面与北面建成投产,就不断排放出大量烟气、烟尘,严重污染了环境,对我们的生活与生产造成了很大危害。”

  本报记者接到灌南县李集乡张庄村群众反映后,赶赴当地调查。

  厂区附近,粮食减产味难闻

  4月20日上午,记者乘车来到灌南县城西边5公里左右的一个治安卡口,下车向南刚走两步,就看到前方一片烟雾腾腾。走近些,闻到一股呛人的气味。这些烟雾与气味来自路南端叫江苏紫鑫铜业有限公司的工厂。伴随着似乎是鼓风机的很大的呼呼声,一股股浓烟正从车间上端一排气窗和屋顶隙缝处往外冒。工厂围墙边的沟内,是一片土红色的污水。

  在该厂南面与西南面约有四五十亩地,多数种着麦子,少部分种着蔬菜,看上去长势很差。

  正在耙地的村民姜士权介绍:他家有3亩地在这边,自从有了这家厂,菜叶上经常是一片灰,大蒜、蚕豆什么的常常莫名其妙地枯死,大白菜也像给烧死似的。种的豆角烧好后却有一种像六六六粉的味道,他吃后鼻子出血,只好把豆角全倒掉。去年,他家种的稻子几乎没有收成。经常从这里走过的小学生不少会流鼻血。

  6组的赵丙荣从她家麦地里赶过来对记者诉苦。她家有5亩地在这里,这几年麦子、稻子都有大量的空瘪,稻子刚秀出一点穗子,很快就死了不少,收成只有过去的一半。去年她家两亩水稻只收了四五口袋谷子,往年都是10袋以上。

  随后又有多位农民反映,自从附近办了两家工厂,他们种的稻麦空瘪很多,减产严重。

  在村边与村中,不时地看到骑自行车、电动车的女性戴着口罩。记者问一位姓惠的女子为什么要戴口罩,她说:“村两边的工厂发出的气味太难闻,灰尘也大。”

  傍晚之后,排放烟气更浓烈

  “南边的炼铁厂比北面的铜厂早一些时间投产,它产生的烟尘特别大,晚上冒出的烟尘比白天更大,衣服被褥晾晒在外面,就会落一层灰,如果晚上没收回家,第二天就更不像样了。”在村南边开小商店的何国成向记者反映,不知什么原因,厂里还经常发出爆炸声,很吓人。去年炸过四五次,春节前刚发生过一次,几乎房屋的玻璃都被震坏。说着,他带记者来到位于村南边第一排的他三弟家,只见窗户上端一块玻璃已损坏,一片长形的碎玻璃片还插在窗边。

  “这里原是水稻生产区,水质很好,可自从有了这两家厂,沟塘里总是落着红灰,水就变坏了。去年秋天,南边水沟中一下子漂起十几条原本很耐污的乌鱼,它们全死了。在这两家厂之间,住着张庄村6—9组的400多户人家。现在村里得突发性疾病的人也多起来。铜厂的烟白天淡、晚上浓,估计污染重的生产是在晚上才进行的。”何国成又向记者补充道。

  记者在村内外察看了一遍,沟塘里的水都是一片黑臭。

  炼铁厂在村东南方约200米的地方。远看,厂区上空一片乌烟瘴气,一个高大烟囱在冒烟。走到它的东北面,记者发现了一个秘密:这个厂在北边围墙上加建了一排铁板遮挡,只有从东北一侧的缺口处,才能看见厂内还有一个矮而粗的烟囱正在呼呼地喷吐着土红色的烟雾,在它的东边一个地方还冒着火光与白色的烟气。工厂围墙边水沟上面,漂着一层淡红的灰尘。

  傍晚6时后,记者又分别观察了这两家工厂,果真如群众反映的一样,厂内排放的烟气显得更为浓烈。

  探访厂区,竟被保安轰出门

  第二天上午,记者再次来到江苏紫鑫铜业有限公司,先向门卫师傅询问:“你们厂排出的烟怎么这么浓?”门卫说:“最近添了一台小炉子。”

  记者向门卫表明了身份,表示要到公司里找负责人了解一下情况。门卫要记者直接给公司的孙经理打电话联系,记者拨通了孙经理的电话,说明要到公司里看看营业执照和环保部门发的许可证。孙经理说:“你自己去查嘛,我现在在外地。”随后就挂断了电话。再打,他的手机关机。打办公电话,也没人接。记者随后去了该厂办公大楼,却看见二楼的经理办公室门开着,办公桌上的电脑也开着,里面不见人。会计室里有人,记者想去了解情况,保安却不让,强行把记者拉出了厂门。

  记者又来到村东南面的炼铁厂,它的正式名称叫“乔盛金属有限公司”。厂大门边站着五六名人员,记者说明来意,门卫说公司领导不在公司内,坚决不准记者前往办公楼和厂区。

  记者随后到了灌南县环保局。局办公室主任说,这两家企业属县经济开发区环保分局管辖。来到该县经济开发区环保分局,王副局长对记者介绍,乔盛金属公司已在2008年投入130万元上了一套除尘设备,现在还准备到山东考察,打算再上一套静电除尘装置,努力解决粉尘污染问题。记者问紫鑫公司的污染怎么办,这位副局长却闭口不谈。一会儿后,该局朱局长也来到办公室。记者向他们连问三遍:这两家企业有没有环保部门发放的排污许可证?他们均不肯回答,而是一个劲要请记者“吃中饭”,说是在吃饭时再慢慢谈。记者愤然离开。 本报记者 陈道龙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许晓娟】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