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能源频道

广州垃圾围城如何破解 政协委员建议直指弊端 (3)

2011年05月11日 07:10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关键词】

  垃圾焚烧之争

  在广州,几乎所有人都知道李坑意味着什么。李坑是垃圾焚烧的代名词,全市唯一的垃圾焚烧处理厂。

  据了解,日产14000吨生活垃圾的广州,垃圾处理设施仍只有位于白云区的两处——广州市李坑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和兴丰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

  多年来,李坑居民也从未停止反对垃圾焚烧发电厂对村民生活环境、空气的污染,不少村民申诉村里因为长期污染导致患病,要求空气净化和对焚烧发电厂环评。

  记者近日来到李坑垃圾场一墙之隔的地方,平静的乡野之间,难以掩盖的刺鼻味道不时飘过。在村民的强烈反对之下,李坑二期垃圾焚烧发电厂曾经一推再推无法动工。在推动垃圾分类的同时,广州市发布的信息说,李坑二期垃圾焚烧发电厂计划于年内完工,增加每天2000吨的垃圾焚烧处理能力。

  广州市政协委员韩志鹏说这很讽刺,尽管广州在2000年就被建设部指定为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但真正把这项工作推动起来的是番禺垃圾焚烧发电厂选址引发的那场风波。对垃圾处理设施的规划滞后或者考虑不周,导致与居民屡屡发生冲突。

  广州南部的这场风波也引来社会学者对“邻避”效应的思考。目前,广州市生活垃圾和垃圾处理设施的邻避效应愈发彰显,各区群众及各级代表极力拒绝所在地区建设垃圾处理设施,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征地日益艰辛,其引发的社会矛盾也成为群发事件潜在热点。

  邻避效应也让大家开始考虑区域补偿问题。多年来,广州市白云区受纳了中心城区所有垃圾,为其它行政区提供了环境容量和垃圾处理服务,其它行政区因白云区的贡献获得扩大社会再生产的必要条件。但白云区并未因此获得经济效益,因建设垃圾处理设施失去的发展机会也未获得补偿。相反,其它行政区在扩大再生产的同时生产出更多垃圾,但并未因此多支付垃圾处理费,这又负面地鼓励了这些行政区推卸垃圾处理责任。

  4月25日,国务院批转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16个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意见》,对此提出一些指标性约束,如填埋设施运营单位要实行分区域逐层填埋作业,控制设施周边的垃圾异味,防止废液渗漏和填埋气体无序排放等。不少专家希望这能够对居民多年来投诉重点——垃圾填埋场和焚烧厂对环境、空气的污染起到约束。

  【委员建议】

  广州市政协委员、民盟广州委员会秘书长杨新斌提出,构建垃圾排放权交易体系,推动垃圾处理跨域合作。

  消除垃圾与垃圾处理设施的邻避效应,让其产生迎臂效应,是解决垃圾出路的关键。通过政府的干预和市场机制合理分配利益,构建垃圾排放权交易体系,有利于消除垃圾处理设施的邻避效应,促进垃圾处理跨域合作。

  垃圾排放权交易是指在“分区、分级、分期、分类”控制垃圾排放总量前提下,垃圾生产者(交易主体)之间通过货币交换的方式相互调剂垃圾排放量。排放权交易有助于平衡公平与效益矛盾,达到控制垃圾排放总量、降低垃圾管理成本和促进生产与消费可持续发展等目的。

  链接

  4月25日,国务院批转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16个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意见》,直面一些城市面临的“垃圾围城”困境。

  《意见》规划了生活垃圾的处理目标。即到2015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生活垃圾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到2030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则要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接近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在这份《意见》中,解决生活垃圾问题的首要之处是确定在源头的减量上。一些产品的过度包装,是产生生活垃圾的一个重要源头。16个部委强调,将在产品生产、流通和使用等全生命周期,促进生活垃圾减量。限制包装材料过度使用,减少包装性废物产生,探索建立包装物强制回收制度,促进包装物回收再利用。同时,在宾馆、餐饮等服务性行业,推广使用可循环利用物品,限制使用一次性用品。

  《意见》要求,填埋设施运营单位要实行分区域逐层填埋作业,缩小作业面,控制设施周边的垃圾异味,防止废液渗漏和填埋气体无序排放。焚烧设施运营单位要足额使用石灰、活性炭等辅助材料,去除烟气中的酸性物质、重金属离子等污染物,保证达标排放。

  16个部委还表示,将健全收费制度,按照“谁产生、谁付费”的原则,推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产生生活垃圾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规定缴纳垃圾处理费,具体收费标准由城市人民政府根据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成本和居民收入水平等因素合理确定。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宋亚芬】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