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大旱,千湖之省湖北的沟塘湖库纷纷见底,每天用水缺口1亿立方米。全省85个县市区、1610万亩农田受旱,上百万人饮水困难。然而,由于抽水设备年久失修无法利用,一边是日渐严峻的旱情,一边却是家门口的长江水白白流走。水利失修,遇涝即灾、遇旱亦灾,在水资源极为丰富、且有兴修水利传统的湖北况且如此,水利投资欠账之严重可见一斑。
根据公共经济学理论,社会产品分为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公共产品指能为不特定多数人共同消费或享用的产品或服务。如国防、公路、义务教育、公共福利事业等。特点是一些人对这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它的消费,具有非竞争性;某些人对这一产品的利用,不会排斥别人对它的利用,具有非排他性。由于这些特点,公共产品一般由政府或公益性社会团体提供。显然,水利建设属于公共产品,其利国利民的属性决定了它理应成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
现在算算水利投入账。先看总投入。根据水利部的统计,“十一五”全国水利总投入约7000亿元,是“十五”的1.93倍,其中中央水利投资达到2934亿元。乍一看,中央和地方水利投入数字十分巨大,但和其他一些“投入”一比,就是小巫见大巫了。比如“三公消费”,早在2006年3月,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就在《学习时报》撰文称:“2004年公车消费、公款吃喝和公费出国三者相加为9000亿元。”2008年,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特约研究员王锡锌,在央视节目上再次确认“三公消费”一年达9000亿。由此比较可见,全国五年水利投入总额还不及一年的“三公”花销,水利投资是存在不足的。
再看具体投入方向。根据公开的官方信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水利建设主要投资集中在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如三峡、小浪底、南水北调等世纪工程。但是,近几年的洪涝灾害集中反映了中小型水利工程的缺失,及现有的病险水库维修不足;防汛抗旱工程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而且从这次旱灾暴露的情况来看,延伸到农田的节水灌溉工程、排涝导流沟渠等微小型工程、水利设施要么没有、要么年久失修,可见历年的水利投入还未落到实处、细处。
再看看水利欠账后果。据《武汉晚报》5月26日报道,由于抗旱提灌设备老化,使湖北抗旱情势更为严峻。全省现有抗旱灌溉泵站20000多处,大多为中、小型泵站,九成以上建于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一座泵站机组的使用寿命,最多只有25年。湖北绝大多数泵站,眼下实际处于超期服役状态。有水利专家伤心地说:“目前流经湖北的长江水,利用率太低,95%以上白白流走。”
长江左岸最大的支流汉江也是湖北境内的大河,但汉江沿岸老化的泵站,在罕见的大旱中“一触即溃”。湖北省水利厅人士举例称,天门市一座抽水泵站,刚开两天便损坏。更多的泵站因损坏、零件短缺,根本无法开机。另一个例子也显示,天不降水,江河有水又用不上,让地处江边的“中国淡水渔业第一市”、文化名城荆州水产养殖全面受灾(据新华社5月29日电)。
水利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2000多年前,秦臣司马错称“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战国末期秦昭王委任李冰为蜀郡守,治岷江,修都江堰,发展川西农业,造福成都平原,为秦国统一中国创造了经济基础,而且成都人民至今受惠。如今中华民族正在走向伟大的复兴,我们有理由在重大的基础设施上投入更多,在涉及子孙后代安身立命基础的水利建设上更严肃认真地对待。 □楚瑜(媒体从业者)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