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近日哈药集团排污问题被曝光,环保部门曾多次要求其限期治理,但始终未能彻底解决。对于何时能够异地建厂,哈药总厂曾表示会因投资巨大导致企业亏损,希望政府给予政策支持。据悉,该集团年广告预算超过5亿元,而环保预算仅为1960万元。
哈药集团的行为让人费解,有那么多钱做广告,往自己企业脸上贴金,却怎么会没钱来治理污染?哈药集团的行为更让人愤慨!媒体曝光的哈药集团偷排乱放可谓肆无忌惮:工厂周边废气排放严重超标,恶臭难闻;部分污水处理设施因检修没有完全启动,污水直排入河,导致河水变色;大量废渣要么不分地点简单焚烧,要么直接倾倒在河沟边上。而且,这种水陆空立体排污,已非一日。
一方面斥巨资做广告,一面却向政府哭穷,声称无钱治理污染。这是企业真实的现实,还是明显的狡辩?为什么一些公认的污染企业能在长期的质疑和投诉中不断发展壮大,最终成为危害环境安全与公众利益的“庞然大物”?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存在于社会整体之中的企业行为,其经营行为必然对其他社会成员产生影响,在经济学中这种影响被称之为外部性。经济学家曼昆教授对此的解说更简洁:“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无补偿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可以看作是追逐利润的“经济人”,往往更多地会考虑内部利益而非外部效应。换言之,企业对外部造成的环境损害,如果不通过制度设计转化为企业自身的成本,企业不可能真正重视与感知治理污染的紧迫与重要。
因此,要改变企业肆意排污的乱象,不能扬汤止沸,更要釜底抽薪,要让企业切实为污染造成的损害买单,如切实加强排污收费、公害赔偿的执行力度等,把破坏环境与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转化为企业生产经营必须付出的成本,让企业背负这些成本经营,而不是“轻装上阵”,在享受无偿或廉价破坏环境的道路上渐行渐远,更不能出现有钱挥霍、贴金,却无钱治污的荒唐闹剧。四川新闻网-重庆商报
郑福汉(湖北 公务员)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