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开始眺望150美元/桶的标尺,但是现在,全球经济都没有做好迎接高油价的准备。当然,国际油价从来都不是由市场单独说了算,在全球石油舞台剧中,将一直有三个主要角色左右其涨跌剧情。
国际能源署(IEA)抛储行动造成的负面效应正被市场慢慢消化。截至记者昨日发稿,国际油价指标性数据——纽约原油期货价格在97美元/桶左右徘徊,高于IEA释放油储前的国际油价。
随着连续回涨,国际油价重新走上了“涨途”。美国专业财经周刊《巴伦周刊》日前称,“明年第二季度,油价可能涨至150美元/桶,并将保持数月的高位。”
早就唱多
就市场心理来说,150美元/桶的国际油价并不是一个不可逾越的标杆性数据。一方面,早在2008年7月,纽约期价就在国际投行的疯狂“唱多”下,从2007年的20多美元/桶一下涨至147.27美元/桶(盘中);另一方面,每当国际油价出现明显涨势时,部分国际投行就开始发布预测报告,将150美元/桶设为预期目标。
2011年诸多机构的预测更是如此。从2月开始,在利比亚战争刺激下,国际油价一路疯涨,纽约期价一度创出30个月以来的新高,并接近120美元/桶的重要心理关口。随后,包括高盛、野村证券、摩根士丹利、巴克莱资本等机构纷纷看多国际油价,其中,150美元/桶就被设定为未来可以达到的目标。野村当初更是将国际油价的目标值定位在创纪录的200美元/桶。当然,这些报告只不过是为这些机构舔食“原油红利”作准备。
除了机构,国内外一些知名专家也曾预警国际油价可能突破历史高位。3月6日,有“全球首席抗通胀专家”之称的投资专家约翰·布伦乔尔森公开表示,“国际油价将在今年年底突破147美元/桶的历史最高纪录。”
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的预测与野村类似。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这10年里,100美元/桶是国际油价的新基点,未来高位时到达200美元/桶都是有可能的。”
暂无可能
然而,与年初的预测反向而行,国际油价在消化掉地缘政治的影响后,却不争气地掉头向下,更丢失了“原油红利”,直到最近几天才有所企稳。这到底意味着国际油价失去了上攻的可能,还是重回150美元/桶的开始?
这在某种程度上要看全球最大的能源需求国美国、产油组织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和国际炒家(投行)三方的态度。首先,对于150美元/桶的指标,美国显然不会接受,因为美国经济复苏也被高油价拖累,一个佐证就是美国总统对汽油价格高涨的担忧和前阶段的IEA抛储举动。
其次,OPEC短期内也不会答应150美元/桶,虽然他们有闲置产能,并对IEA的抛储表示反感。OPEC部分成员国曾表示,100美元/桶应该成为全球经济可承受的基点数据。中东最大的产油国沙特从本质上来说也会“按美国的思路走”,且OPEC这几年一直强调,不希望看到超高油价再次出现。
对于国际炒家来说,他们当然希望国际油价能像2008年上半年那样疯狂地上涨,但问题是,美国政府已对炒家进行控制,前阶段连续调升原油期货合约交易保证金,此外,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的结束,也让市场上的流动性暂时没有了原先的疯狂。
实际上,如果从全球通胀角度来看国际油价,150美元/桶几乎不会为任何国家所接受。按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的说法,一旦150美元/桶成为现实,包括美国、新兴国家和OPEC近年来构筑的相对平衡的能源系统将完全崩塌,不少国家的经济甚至将“遭遇毁灭性打击”,进而风险将传导至美国。同时,由于原油在大宗商品市场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原油价格涨意味着其他所有大宗商品都将上涨。“这样的局面,恐怕连美国也不会接受。”林伯强说,“所以,除了再次出现战争,国际油价短期内绝无出现150美元/桶的可能。”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在未来一个漫长的时段,国际油价还是会回到150美元/桶,毕竟,原油的稀缺性将日益增强,且供需基本面上不少新兴国家的需求仍将支撑起国际油价未来的走高。《国际金融报》记者 黄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