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近日联合发布通知,明确规定使用地沟油、潲水油等废弃动植物油生产纯生物柴油免征消费税。此次政策出台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防止地沟油、潲水油流向餐桌,毒害民众健康;另一方面是希望通过减低企业生产成本,鼓励企业利用地沟油、潲水油转化为生物柴油,实现餐厨垃圾的资源化循环利用。那么,此项政策到底能否起到引导地沟油流向生物柴油生产的目的?
导致地沟油资源大量流向食用油领域,而非生物柴油企业,主要是因为利润的差距,不良商贩在回收餐厨垃圾时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目前,食用油的价格大约为每吨1万元,而生物柴油每吨大约为7500—8000元。简单做个计算,生物柴油生产企业回收1吨的地沟油大约需要5400元(2011年5月份价格),在地沟油对生物柴油的转化率为95%的情况下,生物柴油的原料成本为每吨5684元,处理成本大约为每吨950元,两者加总,总成本达到了每吨6634元,假如加上消费税的话,相当于每吨7534元。如果进一步考虑到其他税费,以及较低的转化率,企业的利润空间可能更小,甚至会出现亏损。
然而,将一吨地沟油加工成食用油的成本据说仅为300元左右,对不法商贩来说,这其中的利润空间非常大,这就驱使越来越多的地沟油流向餐饮业。相应的,随着食用油售价不断上涨,餐饮业地沟油的回收价格也越来越高;自然的,地沟油转化为生物柴油的份额就会急剧下降。
当政府免除了地沟油生产生物柴油的消费税后,估计相当于每吨生物柴油减少成本900元。假设生物柴油售价不变,生物柴油生产企业的利润空间就会相应扩大,回收地沟油的竞争力也会相应得到提高。但是,即便是每吨生物柴油减少成本900元,利润空间也仅为866—1366元(转化率为95%,不考虑其他税费),相比于地沟油流向餐饮业,利润仍然很小。因此,从以往免税政策的实施效果,以及地沟油流向餐饮业不断壮大的潮流来看,免税政策对于鼓励企业利用地沟油生产生物柴油的影响,应该比较有限。
那么,除了采用免征消费税来减低生物柴油的成本外,实现地沟油真正“变废为宝”,不流向餐饮业,政府还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政府直接禁止和重罚最简单,但现实说明很难,面对小餐饮和小作坊,监管成本可能比引导的成本大。
值得注意的是,地沟油不只中国有,国外也有。从欧美发达国家治理地沟油的政策措施来看,基本上两头做:一方面采取补贴、技术支持等措施来大力扶持生物柴油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规范和强化地沟油回收,“堵”住地沟油流向餐桌。如英国、美国、日本等国都规定餐厨垃圾必须有专门的公司统一回收,对于私自将餐厨垃圾卖给其他机构或个人的餐馆,一经发现将被停业。在我国,虽然政府也规定只有获得许可的单位才具有回收废弃食用油脂的权利,并对于将废弃食用油脂提供给未经许可单位的单位以及非法加工、销售地沟油的单位进行处罚。但现在看来,处罚的力度明显不足以遏制此类行为的发生。因此,这种经验只有在民众自觉重视法律法规,以及重罚的前提下才有效。
为了解决地沟油的问题,日本政府将清理地沟油的环保费用,用来补贴回收地沟油和提炼燃料。回收公司以较低的价格从餐馆等地回收废油,然后以不法商贩难以承受的高价卖给政府,政府组织加工,将提炼出来的生物柴油用作垃圾车的燃料。日本的这一做法其实是一种政府补贴的方式,实践中比较管用。日本政府的这种处理模式,既可以防止回收企业将地沟油卖给其他机构或个人,实现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同时还为垃圾车提供了相对低廉的燃料,减少环境污染。笔者认为日本政府这一政策应该是有效的,对我国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当然,由政府回收地沟油,需要支付至少和地沟油市场价一样高的价格,可能会带来一定的财政压力,但如果我们对资源回收利用的好处、环境成本、以及地沟油流向餐桌的公民健康成本进行比较,这个账应该是划算的。
从国际经验看,解决地沟油去向问题,无非是重罚和补贴引导。关键问题是,地沟油流向餐桌和地沟油成为生物柴油,两者利益之差不能太大,政府必须致力于增加地沟油流向餐桌的成本,并减少地沟油成为生物柴油的成本。从这层意义上说,免征消费税仅是政策组合中一个手段,但还远远不够。 厦门大学 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林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