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甘肃风大,河西为最,举世皆知。
风害能变成风利吗?千百年来没人敢想。但今天,正是这漫天的狂风,为河西走廊带来了新能源,带来了新生机,而这关键在思路的转变。
驱车行驶在甘肃河西走廊312国道上,只见一辆辆重型卡车拉着鲸鱼般巨大的风机叶片,从酒泉驶向玉门、瓜州。国道两侧,广袤的黑色戈壁滩上,无边的白色风车林转动着巨大的叶片。在阳光的照射下,高压线塔架闪耀着银光。
2006年,甘肃省委书记陆浩提出“建设河西风电走廊,打造西部陆上三峡”;2008年,又提出甘肃发展风电的具体目标。
河西走廊的风电建设迅速升温,短短几年,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一期已经完工,目前装机量已超过550万千瓦,从零起步的酒泉风电产业园,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风电产业基地。
如今,漫无边际的戈壁大漠上,甘肃人正以风的速度、风的气势、风的激情,续写中国能源史上新的辉煌。
古道西风,大自然的肆虐与垂爱
甘肃河西地区风大,风灾频发。玉门、瓜州一带的大风卷走畜禽、刮光庄稼、刮倒房屋,漫天狂风让这里的农民苦不堪言。
对玉门市下西号乡农民张春科来说,这里的风给他留下不堪回首的记忆。30年前,张春科赶着马车拉着妻子去乡医院生孩子,半路上妻子盖的被子被风吹跑,等张春科追回被子,妻子已被冻得浑身冰凉。产后风折磨了张春科妻子后半辈子,直到去年去世。
然而,大自然是公平的,这让人不堪回首的古道长风,也为河西戈壁荒漠留下了永不枯竭的宝藏——风能。
甘肃是中国风能资源丰富的省区,大部分风能资源集中在河西走廊,尤以河西走廊西段的酒泉市最为丰富,这里有号称“世界风库”的瓜州县和被称为“风口”的玉门市。有资料显示,玉门市70米高度的年平均风速达7.9米/秒,瓜州则可达8.3米/秒,相当于一年到头都吹着四五级大风。
丝绸古道,长风漫天,无数文人墨客吟咏过的凄凄西风,正在酒泉戈壁大漠上舒展开一幅风电开发的壮美画卷。
油城玉门,一场随风而动的突围
玉门,农民张春科父子的家乡,一个曾经非常辉煌的名字。
1939年,甘肃玉门老君庙油井出油,日产原油27吨,中国从此告别“无油国”的历史。1957年,玉门油田当年生产原油75万吨,占全国原油总产量的87.8%,一直到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玉门油田支撑了新中国的能源工业。
数十年来,玉门石油人始终无私地支援着全国各地的油田建设,为新中国的建设立下了无数卓著功勋,其中就有著名的玉门人——铁人王进喜。
经过70多年不间断的开采,玉门油田已成为全国生产规模最小、负担最重、装备最为落后的生产单位,连续十多年生产低迷。
玉门,昔日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如今已成为一个石油资源日渐枯竭的城市。出路在哪里?
充满智慧的玉门人抓住了从亿万年前就开始吹起的猛烈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