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前,在离玉门镇不远的三十里井子戈壁滩上,赫然竖立起了4架高耸入云的“风车”,随着巨大叶片的转动,甘肃开发风力发电的历史由此实现了零的突破!连年饱尝风灾之苦的甘肃河西地区,终于将不羁的狂风驯服,开始让风刮出效益来。
14年后的今天,三十里井子的4架风车依然正常运转发电,当年值守风车的小伙子赵冬生,也成长为中节能甘肃风力发电公司的副总经理。
比那4架风车更高大的风车早已遍布大漠戈壁。
风电三峡,一个石破天惊的构想
2008年世界能源统计显示,全球石油可开采年限只剩41年;天然气只剩60年;煤炭只剩133年;天然铀矿资源按目前耗用水平,只可供82年。而2009年中国能源蓝皮书指出,按当前的能源需求水平,中国煤炭剩余储量保证程度不足100年;石油不足15年;天然气不足30年。
化石能源危机使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成为全世界最迫切的共同选择,也为甘肃的决策者们打开了转变方式科学发展的大门。
2006年,甘肃省委书记陆浩率先提出“建设河西风电走廊,打造西部陆上三峡”的设想。经过多年的观察与思考、分析与研究,2008年8月27日,陆浩在甘肃日报头版头条发表署名文章《一项关系全局的大战略——关于建设河西风电走廊的思考》,为甘肃风电产业发展勾画出一幅宏伟蓝图。
2008年4月,国家发改委审查通过了《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规划报告》。根据该规划的总体目标,酒泉基地风电装机2009年达到200万千瓦,2010年达到516万千瓦,2015年达到1271万千瓦,2020年达到2000万千瓦,2020年以后,陆续完成4000万千瓦以上。
4000万千瓦!相当于两个三峡的装机容量!
据推算,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成后,年发电量可达292.33亿度,按照火电每度电耗标准煤350克计算,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972万吨,减少烟尘排放量约13.18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约10.91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930吨。
这将是中国为世界节能减排上交的一份辉煌答卷!
2009年8月8日,甘肃省委书记陆浩、时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在玉门共同按下按钮,中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甘肃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一期工程正式启动。
长风几万里,又度玉门关。玉门,此刻再次为世界瞩目!
装备制造,追风一路到河西
当一片片白色风车森林在酒泉戈壁滩上整齐铺开的时候,甘肃省副省长李建华看到的是一条前景广阔的产业链条。国家已规划的7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场中,4个都在以酒泉为中心的800公里范围内。建设新能源装备制造中心,酒泉当仁不让。这一殊荣和使命便落在了肃州区的酒泉工业园区。酒泉在这个产业园中建设了园中园——风电装备产业园。
甘肃的气魄和酒泉得天独厚的资源,吸引了国内众多的风电装备制造企业。按照“招龙头、引配套、聚产业”的发展思路,酒泉先后与35家风电装备制造领军企业签订入园协议,其中上市公司15家,央企10家。现已开工建设30项,建成投产22项,完成项目投资27.53亿元。全球名列前茅的风机总装企业和叶片制造企业纷纷落户风电装备产业园。整个园区成为国内产业规模最大、产品型号最多、配套能力最强的风电装备制造基地。
2010年5月12日,酒泉国家风电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正式挂牌,5兆瓦风机项目同时奠基。也是在这一年,中国新增和累计风电装机容量双双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风电大国。
过去,玉门农民张春科常常对儿子张维龙说:“不好好学习,长大了喝西北风去。”如今,让张春科没想到的是,他和儿子都“喝上了西北风”,而且喝得有滋有味。
这几年玉门开发风电产业,张春科凭着电焊手艺,带着儿子到风电企业打工,几年下来,家里盖起了气派的小二楼,而立之年的张维龙看好日益猛增的客流,要在这里开个饭店。
看着国道上来来往往的重型卡车,看着戈壁滩上的风车森林,西风中的张家父子,有往日的苦涩、眼下的富足,更有对未来的憧憬。
甘肃的风,正带给甘肃人民越来越风光的生活!(本报记者 宋喜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