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能源频道

贵州大旱遇水利难题 严重缺水改变村民生活习惯

2011年08月09日 07:46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有的村百姓昼夜排队打水 -有的村8成农户卖了耕牛

  70岁的任永春从来没见过这么严重的旱灾。这位从小到大生长在贵州省石阡县大沙坝乡沙槽村的老人,如今每天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守在村里的老井旁,等水。

  从春季开始,贵州大部分地区的降雨量偏少,7月以来,贵州省铜仁、毕节、安顺、贵阳、黔西南、黔东南、黔南和遵义等8个市(州)的70多个县(市、区)遭受旱灾。

  贵州省减灾委、民政厅公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8月4日,因旱受灾总人口1200多万人,近240万人、80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

  8月4日至7日,中国青年报记者走进受灾严重的黔西县、石阡县,探访被干旱灼伤的山村。

  即使下雨也救不回水稻的命

  8月5日,中国青年报记者从贵阳市出发,大约8小时车程到达石阡县沙槽村。一路上汽车经过修文县、瓮安县、余庆县,随处可见道路两旁枯黄的玉米和干涸的水道。

  对于沙槽村来说,上一次下雨,是在两个月前的农历五月。那一天,全村老少把房顶上接到的雨水收集起来,抓紧时间犁了田,插了秧。农历三月初种下的玉米,也因为那场雨,长势喜人。

  村里的庄稼人都在等待农历七月下地收获玉米,农历九月下田收获稻谷。

  但事与愿违,自从农历五月的那场雨后,沙槽村就再也没下过雨,30多摄氏度的高温一直灼烧着这个村子的每一个角落。

  在村口一片枯黄的玉米地里,泥土变成了一个个“沙球”,用手轻轻一捏,“沙球”就碎成细沙,干得没有一丝水分。

  玉米秆上,保留着一些金黄的老玉米。任永春说,能收获一些老玉米算是运气不错的。今年自己收了将近1000斤玉米,比去年少收了一多半。

  旱情对沙槽村水稻的打击却是致命的。

  走进一片片绿油油的水稻田里,拨开已经长到四五十厘米的水稻,露出的是龟裂的田地,纵横交错的裂口能伸进一只手掌。现在正是水稻抽穗的季节,但放眼望去,几乎没有水稻抽穗。

  “没用了,即使下雨也救不回水稻的命。”任永春说,今年的稻谷没什么指望,现在还顾不得想下半年的粮食问题,最着急的是全村人的吃水问题。

  任永春所在的村民组,饮用水源来自一口老井。没有人记得这口井是什么时候打的。64岁的村民冉茂枝说,自己“当姑娘的时候”,就喝这口井的水。

  现在,这口老井承担着50多户人喝水的重任。在井边,中国青年报记者看到,许多水桶依照顺序排开。村民陶永坤说,50多户人都编了号,大家依照编号顺次打水,每次只能打两桶,大约80斤,每天只能打两次。

  “每打几桶,井里就没水了,要等着水慢慢从井底渗出来,再打。”陶永坤说,每家每户都派人24小时守水,轮到哪家就是哪家,不能插队。

  陶永坤担心,如果再有5天不下雨,老井可能也要干了,只有等着政府送水。

  严重缺水改变了村民的生活习惯

  保证饮水,是目前抗旱面临的最重要问题。

  在黔西县林泉镇松树村,村里的3口水井已全部枯竭,维系着黔西县林泉镇松树村1800多人和500多头牲畜饮水的松树村水库,已经干涸了一年多。

  由于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留在山里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让所有农户去远处挑水并不现实。

  为了保证生活用水,村民们不得不买自来水。对村民来说,买水的价格非常高——50元买12桶水,每桶水50斤,节约着用的话,一个3口之家能用将近一周。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何敏】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