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紧箍咒越勒越紧
导致企业纷纷停产的原因是什么?广东省环保厅环境监察局副局长陈文韬告诉南方日报记者,被停产或取缔的企业主要存在卫生防护距离不足300米、污染治理设施不符合要求、环评程序不完善等问题。其中卫生防护距离不足的问题占了大头,包括轰动一时的紫金血铅污染事件的三威电池公司,“我们去检查的时候,其防护距离内住了100多户人,目前该企业已被取缔关闭。
所谓卫生防护距离,是指生产有害因素部门的边界到居住区边界的最小距离。300米的标准沿用的是1989年卫生部的规定,行内人士称,在整肃风暴席卷之前,有关部门对这一标准并没有刚性要求。
对此,中国电池工业协会也曾就防护距离是否应“一刀切”的问题,向省环境监察局提出异议,“该规定没有区分生产企业和装配企业的标准。事实上,广东以铅蓄电池装配企业为主,铅污染的环节相对较生产企业少。一些工厂建起来后,周边发展涌入的居民也不可能全部归咎到企业责任。血铅的问题更多是工人在污染环节做好防护措施,这方面很多企业也没有过关。”
但陈文韬表示,在连串血铅事件后,国家就统一使用这个标准要求严厉整治,各地方在排查中只能按照这个规定执行。目前来看标准放宽的可能性也不大。
骤然变成刚性约束的防护距离仅是第一个冲击波,记者了解到,对铅蓄电池行业一系列紧箍咒仍在酝酿中,未来或将密集出台。
参照征集意见中的国家《电池行业重金属污染综合预防方案》,省环境监察局人士透露,“制定中的铅蓄电池新项目准入门槛可能会提高到产能50万千伏安时/年,规模小工艺落后的企业将直接面临淘汰。”该负责人称,这是新的准入标准,对照这一标准,目前广东铅蓄企业只有不到20家能达标。
而对现存的企业,江浙等省份已出台规定,要求产能不足25万千伏安时/年的企业全部淘汰。“广东也准备参照这个指标”,这意味着有超过7成的企业将淘汰。
政策趋紧的背后,针对的是目前国内铅蓄电池生产企业水平相差迥异的境况:去年,我国铅蓄电池产量已居世界首位,占世界总产量的1/4,但企业有的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线,有的仍然是手工作坊式的落后工艺。在近2000家铅蓄电池企业中,规模以上企业不到200家,小型企业比例在90%以上。
这种情况在广东也很突出,本报记者查看广东的铅蓄电池企业情况发现,有相当多企业产能低于10万千伏安时甚至不足1万千伏安时。陈文韬也表示,排查中一些大型的外资企业、合资企业问题较少,出问题的集中在民营小企业上。
“作为厂家,我们只能积极配合环保的要求,如果实在难以维持,也只能放弃此业,这就是市场优胜劣汰。”丁育龙说。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