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能源频道

贵州大旱折射“工程性缺水”困局

2011年08月15日 07:08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乡村小水利工程应更受重视

  贵州大旱仍在持续。

  8月12日,贵州省民政厅通报的最新旱情数据显示:全省88个县(市、区)中的84个县(市、区)不同程度遭受旱灾,受灾人口1453.82万人,其中215.26万人饮水困难;农作物受灾面积105万公顷,其中绝收近20万公顷。干旱灾害还造成76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

  中国青年报8月9日刊发的《贵州大旱碰上水利难题》一文,报道了大旱中贵州农村地区饮水困难、农田干裂的情况。贵州省气象台预计,贵州大部分地区干旱将持续发展。这将使贵州今年抗旱的任务更加艰巨。

  公开数据显示,贵州全省1896座水库中,没有一座大型水库;中型水库仅34座,平均2.6个县才拥有一座中型水库。在2010年年初和今年夏天的两场大旱背后,折射出贵州“工程性缺水”的困局。

  喀斯特地貌背后贵州受困“工程性缺水”

  在专家看来,“工程性缺水”是指在特殊的地理和地质环境下,水利设施缺乏会进一步加剧地表留不住水。

  事实上,贵州并不是一个天然缺水的省份,在民间,人们会用“天无三日晴”来形容贵州的多雨。

  有数据表明,贵州全省长度在10公里以上的河流共有984条,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556条,全省年平均降雨量1179毫米,人均水资源量2800立方米,

  记者发现,贵州年平均降雨量和人均水资源量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两项数据分别为北京市的2倍和28倍。

  “水资源不缺,但就是喀斯特地貌的特殊性,让贵州被‘工程性缺水’困扰。”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喀斯特资源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喀斯特研究中心”)主任苏维词说。

  据统计,贵州全省山地丘陵面积占总面积的92.5%,平均坡度17.78度,其中大于25度的陡坡地占全省总面积的34.5%,15~25度的占34.9%,两者合计占69.4%,

  “坡度越陡,土壤越薄,蓄水能力越差,土壤的侵蚀量成倍增加。”苏维词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贵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决定了“山高坡陡、土薄易旱”的特点,天然的雨水要么顺着山体流进深深的河谷,要么顺着山的裂缝漏进地下暗河。

  于是,山村里有了“地表水贵如油、地下水滚滚流”的说法。如何把地表水留住、把地下水引进村子,成了解决用水问题的关键。

  “这不是简单地修一些水库水池的问题,需要强大的科研支撑。”苏维词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有一年干旱时,贵州西南地区的一个村子发现山上有一个裂缝在出水,村里人就在这个出水的地方修了个水池蓄水,一年以后,村民失望地发现,水池完全干枯,原来的出水点也没有水了。

  苏维词解释说,山体内部的水遇到岩石阻截之后,会顺着山体裂缝流出来,喀斯特地区的岩石遇到水会发生溶蚀作用,压力越大,溶蚀作用越强,村民们在裂隙水的出水口修水池,导致出水口的压力增加,让山体的溶蚀作用加快,久而久之,阻截水的岩石就被侵蚀掉了,“没有阻截,水就顺着山体里的暗洞流走了”。

  采访中,中国青年报记者发现,这样的例子在贵州山村并不鲜见,因为科技支撑不足,一些水利设施在修建后并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或着干脆就被废弃了。

  根据贵州省地矿局2006年的调查,贵州当年饮水不安全人口达1300万人。2011年初,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显示,贵州农村饮水困难人口达1060万人。

  “政府的投资不小,但5年只解决了200多万人的饮水问题,说明效果并不好。”苏维词说,“引不来水,留不住水”依然是最主要的问题。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许晓娟】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