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能源频道

国电集团总经理朱永芃:电力央企须唱好三出大戏(2)

2011年09月05日 08:58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什么是央企?央企就是要在国家和人民需要你的时候能挺身而出,为国家分忧,为人民解难,而不能仅仅算经济账。一句话,不能因为煤价高电价低就少发电甚至不发电。正是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国电集团1—7月火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完成3220小时,同比增加205小时,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35小时。

  同时,针对煤价的波动,我们千方百计加强煤炭采购和储存,保证发电需要。今年迎峰度夏期间整个国电系统没有发生一起因缺煤而停机的事件。今年1—7月,公司累计完成发电量2734.41亿千瓦时,相当于20个北京市的全年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2010年为139.3亿千瓦时),发电量同比增长15.93%,比全国发电量增幅高2.63个百分点。

  记者:电力企业多发电的确可以缓解电力供需矛盾,但是如果仅仅靠央企的责任感解决问题,似乎并非治本之道。如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反复出现的电力短缺局面?

  朱永芃:你这个问题很重要。的确,从长远来看,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高速发展时期,电力需求将保持较高增长态势,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电力供需形势总体偏紧,部分地区持续偏紧。一般来讲,年发电利用小时高于5300小时供需平衡就会打破,今年1—7月全国火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达到3085小时,是2007年以来同期最高水平,仅比供需比较紧张的2006年同期低87小时,电力供需的拐点可能已经到来。

  过去,我们总说电力要先行,这些年似乎不这样提了,其实,我认为电力作为目前最重要的二次能源,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容忽视,电力发展如果滞后经济的发展,后果非常严重,所以我建议,首先必须要保持合理的电源发展速度,这非常重要。我们行业内有个电力弹性系数,它是电力消费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比率,在工业化中后期,电力弹性系数一般来说应该大于等于1。也就是说,如果“十二五”期间我国GDP的增长仍保持在8%左右,那么电力建设的增速也至少要在8%以上。其次,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完善市场机制,理顺煤电关系,实现能源行业良性发展,这是解决电力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三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能源利用方式变革,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注重资源节约,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只有这样三管齐下,我国的电力短缺的痼疾才能根治。

  实现合理利润是央企的硬任务

  记者:众所周知,近年来发电企业经营形势严峻。就在前几天,中电联发布报告称,今年前7个月,五大发电集团火电业务亏损180.9亿元。请问您怎么看待发电企业亏损问题?

  朱永芃:当前发电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局面,这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发电企业内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各种不利因素积聚的结果。2008年发电行业第一次出现全行业巨额亏损,之后几年火电企业的困难局面一直没有好转,亏损面不断扩大。今年1—7月五大集团火电业务亏损180.9亿元,同比增亏166.4%,火电企业亏损面达到60%以上。

  今年火电企业亏损加剧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煤电价格矛盾。虽然今年国家上调了部分省市上网电价,但远不能弥补煤价上涨带来的成本上升。以国电集团为例,燃料成本占火电发电成本的72.9%,标煤单价每上涨1元/吨,就影响利润1.3亿元。二是资金成本大幅攀升。发电行业属资金密集型行业,以国电集团为例,央行每加息25个基点,公司利润将减少近10亿元。

  对于发电企业亏损我是这样看的,作为央企,如果不能盈利,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如果自身没有经济实力,还怎么去为国家为人民分忧解难?那就只能是一句空话。所以,实现合理的利润水平,也是央企的硬任务,否则其他方面做的再多,也不算合格。

  所以,面对当前复杂的局面,我们早在2008年,就形成了如下共识:一是发电企业的困境一时难以根本扭转,必须做好长期应对的准备;二是要眼睛向内,不等不靠,深入挖潜;三是传统的以火电为主的经营和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必须抢抓新能源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机遇,加快推进企业转型。

  比如在企业转型方面,我们充分发挥在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和规模优势,培育以新能源为特色的核心竞争力,发展以高新技术为龙头的相关产业,增强企业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三年来,国电集团水电、风电、太阳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装机年均增长48%,高于行业平均增幅30个百分点。仅占资产总额28.2%的清洁可再生能源弥补了火电资产的巨额亏损,保证了电力业务总体盈利。同时,积极向上下游延伸产业链,高科技、煤炭、物资物流、金融等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壮大,近3年相关产业利润年均增长超过100%,以1/6的资产量创造了近3/4的利润,这让我们尝到了结构调整的甜头,更增强了转型企业的信心。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宋亚芬】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