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9月7日电(崔婧哲) “国家对能源的超高量需求,引导石化企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大踏步向前发展。QHSE是中国石化企业的不二选择。我们在建立庞大的石化企业体系同时,也要创造全世界最优秀的QHSE纪录。”在9月6日至7日举行的石油天然气质量健康安全环保国际大会上,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刘铁民院长在致辞中如是说。
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原油需求国和第四大原油生产国,沿中国海域目前已分布约250余座石油平台,据预测2015年中国石油需求将达到5.4亿吨。但近年来石化企业重大工业事故不绝于耳,对中国安全和环保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QHSE管理体系指在质量(Quality)、 健康(Health)、安全(Safety)和环境(Environment)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本届大会主题是“为减少事故,让安全成为高风险油气行业中经济、有效的保险方案”,并特设“海上溢油专场”。国内外诸多行业企业QHSE管理人员、专家针对安全管理和溢油应急反应等问题进行探讨和交流。
国内安全管理仍有不足
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公司主任杨敏说,国内不少企业都从预防的角度建立了相应体系,可是事故依然不可避免的发生。主要问题表现在,组织和服务提供者对管理科学理解不深,应用能力不足,没有做到全员参与,同时一个企业存在多个管理体系,致使管理者权责不明。
洛克石油(渤海)公司安全总监朱成业对比国际与国内公司安全管理,认为国内公司下级的考虑难于被听到,且专业意见难于影响高层的决定,HSE专业人员的位置没有被正确认可。他还谈到,国内公司许多安全管理人员是由其他工种转过来的,缺乏足够的专业培训。
“成熟的行业环境使一个公司的HSE表现成为影响公司声誉的关键因素,但国内缺乏这样的环境,有些国内公司想严格安全管理,但这些公司领导甚至被认为是胆小鬼,或员工会抱怨‘为什么在行业内只有我们这么严格’。”朱成业说。
建设企业安全文化
“安全生产成功的关键,一是各级领导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并身体力行;二是全员的积极参与,特别是工人。三是不断促进预防性安全卫生文化”,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北京局项目官员朱常有说,“每次事故责任不能只推到一线工人身上,工人的安全行为怎么养成?要靠领导管理、企业文化和制度”。
朱常有还说,跨国公司在本土受到来自法律、公众的制约和压力,因而规范自己的行为。而到了海外国家,面对新的规制环境和文化,问题就是还能否像在本土一样承担起社会责任。
中海油安全技术服务公司HSE咨询总师栾兴华说,企业安全文化即支持企业损失预防及控制的信仰、态度、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安全文化建设包括事件调查、评估风险和安全审核三部分,只有在企业内部形成安全文化共鸣,才能做到提高绩效,降低事故发生概率。”
水上溢油清污产业方兴未艾
中国水上溢油事故风险呈大规模频发的趋势,特大漏油事故的发生频率有所上升。据统计,1973年至2007年,中国沿海共发生大小船舶溢油事故2742起,平均每4.5天发生一起。中国航海学会船舶防污染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乔冰博士介绍,溢油清污服务成为了一个新兴产业,机遇与挑战并存,而中国目前清污队伍数量有限、专业技能和作业经验有待完善、应急能力不足,因此应不断加强快速环保的溢油清污技术的开发,完善清污队伍建设,以满足和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
乔冰介绍道,中国航海学会船舶防污染专业委员会已发布《水上污染防备和应急处置收费推荐标准》,推荐收费标准适用于外轮及国内船舶,防止溢油清污队伍进行“价格战”,“按照公平合理的收费标准进行收费,是溢油清污队伍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