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的选择
在美国生活的伊朗人哈雷扎提到两伊战争时说,幸好布什尔核电站没有建成,如果投产后遭遇战争狂人不顾一切的打击,伊朗老百姓就会遭殃。
但是即使没有威胁,战后的生活也十分艰难。哈雷扎说:“赞詹省的亲戚们曾写信给我们,说缺油、缺电,你能想象吗?伊朗是世界上第五大石油出口国,我们还缺油缺电。这种现象直到今天还留有后遗症。”
忙于战后重建的伊朗人,几乎无暇顾及布什尔核电站的重建工作。
直到两年后,伊朗元气有所恢复,才将布什尔核电站工程提上了议事日程。但是,由于美国对伊朗革命后新政府的制裁和伊朗国内的政治条件,西方公司实际上已经在核电站工程招标中“主动出局”。当时,世界上只剩一个国家有能力帮助伊朗——那就是苏联。
但是,在伊朗人提出续建布什尔核电站之后,苏联很快解体。俄罗斯表示可以协助伊朗,但是在要价和出售技术方面比苏联要谨慎许多。伊朗也只好接受。
1992年8月,两国签署了续建布什尔核电站的初步协议。两年之后,俄罗斯第一次派专家来布什尔当地考察。又隔了一年,1995年俄方正式接手布什尔核电站建设工程,称最早将在2001年对核电站进行调试。
“俄罗斯其实并不太在意伊朗核计划的走向,当时的条件下,他们关注的是如何拯救和重塑苏联时代千疮百孔的核工业。”中东问题专家朱兆一博士表示,“所以俄罗斯人才会挑起这个烂摊子,毕竟这是俄罗斯对外承包的第一个核电合同,要树立形象。”
俄罗斯接替了德国,获得了伊朗核电站大订单。两国由此开启了一段坎坷且并不十分愉快的合作旅程。
俄罗斯的迷局
麻烦接踵而至。
首先是俄罗斯人已经多年没有建设核电站的经验了。苏联时期的最后一座核电站——扎普利赞亚核电站建设在乌克兰,所以俄罗斯方面虽然承接了核电站工程,但也要请乌克兰专家来伊朗协商。
此外,德国人撤离时留下了80000多个设备元件,却没有提供装配资料。伊朗坚持要使用德国的设备,俄罗斯人不会整合,德国人也不肯帮忙。
最终经过讨论,双方决定利用德国人留下的还没有被战争摧毁的设备为基础、在俄罗斯提供新的加压水反应堆及技术的帮助下,由俄罗斯核能建设出口公司制造新的部件,以“德国+俄罗斯”的模式对布什尔核电站进行重建。
除此之外,最重要的问题是钱。
1998年,俄罗斯人抱怨工程量大,资金不够,需要重编预算。新修编的预算总额超过了10亿美元,此后再也没能重新修编预算,导致资金短缺一直困扰核电站的进度。
“美国的阻挠也不能小觑。”朱兆一分析称。比如,1998年乌克兰一家负责向布什尔核电站提供涡轮机技术的公司,在美国高官访问该国后,取消了合同。“因为1980年美国和伊朗断交后,美国就怀疑伊朗秘密发展核武器。当俄罗斯介入布什尔核电站计划之后,伊朗浓缩铀的研发进程加速,美国人的担心更大了。”
核问题的漩涡
2003年伊朗突然承认提炼出了核电站使用的浓缩铀,并邀请国际原子能机构进行核查。此后,布什尔核电站的建设走走停停。
伊朗人似乎不像此前那样迫切,相反对核电站建设采取了一种“随遇而安”的态度。俄罗斯也以伊朗拖欠工程款为由,对工程三心二意。此时的核电站建设几乎处于半停工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