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能源频道

多家炼油企业称“两桶油”垄断致民营厂无油可炼

2011年11月07日 01:00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为什么油荒会重复若干年,究其主要原因还是垄断,石油市场没有建立公正公平的贸易体系,没有按照价值规律配置资源,才会造成不断的油荒。”全国工商联石油业商会会长张跃在6日的新闻媒体见面会上,直指国内两家石油集团是油荒祸首,缺油致民营炼油厂9000万吨产能闲置,并呼吁打破垄断,放开原油、成品油进口,建立公正的交易平台。

  自10月份发改委下调油价,例行的油荒也随之而来,全国各主要城市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柴油荒,民营加油站更是成了重灾区。据张跃介绍,目前民营企业有5万多座加油站,基本缺油供,其中西南地区等市场化程度低的地方油荒最为严重。

  “今年油荒时间持续很长。江苏全省有6870多个加油站和加油点,其中中石化大概为2517个,中石油483个,民营的为3580个,中石油加油站情况稍微好点,中石化加油站前排队购油者较多,而民营加油站直接是无柴油可供。”作为石油贸易和零售终端商,南京蓝燕石化储运有限公司总经理钱其连称其很发愁。

  而张家口联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齐放也表示,今年买不到油,只能从其它中介机构那里高价买油,并在各个加油站进行限购。《经济参考报》记者发现,与往年不同,今年柴油供应紧张并不是那么明显。从发改委公布的数据中可以看到,1至9月份国内生产成品油18428万吨,成品油表观消费量18403万吨。7月1日国内成品油关税的大幅下调促进了成品油的进口,其中8月我国进口成品油341万吨,同比增长33.2%,柴油进口增幅更是达到61%。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还会出现油荒?中石化董事长傅成玉近日在北京出席某财经论坛时表示,地方炼油厂和民营企业的开工不足是导致市场资源紧张的原因。

  对此,民营企业认为中石化的指责纯属推卸责任。张跃指出,目前民营企业中规模以上的炼油厂有50多家,整个炼油能力可达13000万吨,但因为原油不足,实际的炼油量只有4000万吨,近9000万吨的产能被浪费。即使这样,今年地炼的实际产量也较往年增加了很多,截至11月3日,地方炼油大省山东的开工率已从油荒前的38%上升至42%。“21家山东地炼能够加工5000万吨油,但仅可以得到170万吨原油,只好进口燃料油,而每吨燃料油的炼油成本要比原油炼油成本高出1300元。”

  为此,他呼吁,解决油源问题,放开原油、成品油进口条件。同时,开放国内和国外上游区块,让民营企业参与开采。此外,建立公正的交易平台,实现真正的市场化交易。

  此外,针对民营企业囤油的指责,张跃反驳称,“民营仓储设施总量大概5000万到6000万立方米,库里基本没有油,无油源拿什么囤油?而且囤油不合算,1万吨油得8000万资金,需支付20%的资金成本,囤油赚来的差价还不够支付利息。”

  据了解,根据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从2002年开始下达原油和成品油的非国营贸易份额,允许部分民营企业进口原油以及成品油,但因为当时整顿石油市场时,国家提出要取缔小炼厂,所以为了避免进口原油流入小炼厂,国家同时规定原油非国营贸易配额只能供中石油、中石化的炼厂加工,不得供应地方炼油企业。

  “这一政策在目前来看具有其不合理性,一方面对于民营炼厂的油源供应来说没有任何作用,另外一方面,有的民营企业拿到配额进口来原油,但中石化、中石油可以要,也可以不要,他们不要的话民营企业也没法处理,这样就造成一个很尴尬的局面。这也导致拿到配额的民营企业要么减少进口,要么直接将份额转让给中石油、中石化。”中国石油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董秀成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

  他指出,油源问题是客观存在的,要解决需“多管齐下”。首先应该调整石油进口政策本身,适当放开对民营企业进口原油流向的限制。“当然,国家不可能完全放开,因为小炼厂目前还大量存在,更可能是规定使用进口原油的炼油厂的规模、产品质量等。”其次,还要考虑成品油的油源,促进成品油加工以及进口。只要有盈利动力,不管是国有石油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会积极生产和进口,油荒问题自然不会出现。

  “出现油荒互相指责还是解决不了问题,要破解油荒要从体制入手。”中国石油大学中国能源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王震分析指出,油荒其实就是供不应求,而供不应求从深层次来看是一个体制机制的问题,因为中国的垄断是行政手段所造成的。所以,他建议要开“源”节“流”,一方面增加供给,即完善石油管理体制,通过增加原油进口渠道,让多种企业参与进来,并以政策优惠刺激他们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减少需求,运用经济手段等使单位G D P的石油消耗增加速度降下来,当然目前的能源浪费是结构性的,非一时可以改变,但这一方向必须坚持。实习记者 王璐 北京报道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吴博】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