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能源频道

中美环保专家释疑北京空气监测数据

2011年11月08日 09:35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在美国,政府监测了所有污染物,公众也不相信,民间环保组织即使只监测了一种污染物,公众也相信它们,所以政府只能不断地公布更加详细的监测结果。”美国加州空气资源委员会前主席凯瑟琳·威瑟斯蓬女士在北京环保部门与技术人员座谈时表示,她在任职期间,也常常会遭遇类似北京环保部门最近经历的民众质疑。

  就在刚刚过去的10月底,北京连续4天大雾弥漫,有多位网民发微博指出美国驻华大使馆的监测站显示北京空气污染已达“危险”水平,但北京市环保局同期的数据显示,当日北京的空气污染水平为“三级轻微污染”,部分网民由此质疑北京空气质量监测的科学性。

  “中国大使馆没有在美国自己监测空气质量,我们或许没有这方面的压力。但也常常有人发微博质疑加州的空气很糟。”威瑟斯蓬说,他们通常的做法是找到这个博主,查看他所在的位置,并将环保部门的标准仪器拿到那个位置进行测试,对比数据。“也许我们忽略了一些污染源,错过了某个峰值。”

  美国康州环保局前任空气质量总管克里斯·詹姆斯说,按照美国标准,对一个区域的空气质量判断将根据24小时PM2.5的浓度做出评价,单一小时浓度没有评判意义。

  而此前被中国民众多番引用的美国大使馆监测数据均为PM2.5小时浓度,是以单一小时为依据的。据记者了解,美国驻京大使馆自己建立的空气质量观察站,每小时更新一次空气质量实时浓度,其主要监测PM2.5,即直径小于2.5微米的细颗粒。而北京环保部门主要监测PM10,即直径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跃思告诉记者,民众之所以会感觉美国大使馆的数据更接近自身感受,主要原因就在于细粒子PM2.5。“如果空气中二氧化硫超标,人们通常感觉不到,但当细小颗粒物大量增加时,人们会很明显发现能见度降低,用大家的话说,天脏乎乎的。”

  据记者了解,不仅京津冀地区,珠三角以及长三角地区权威部门给出的空气质量数据和中国公众的直观感受也存在差异,相关质疑报道时有见诸报端。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许晓娟】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