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污从勇于正视污染现状开始
工业时代,污染风险总是如影随形。但囿于专业和信息不对称,普通民众大概只能用最原始的目测和纯肉体感知——河水清洁度、空气能见度,抑或偶现报端的极端污染事件——江河“毒鱼”、血铅超标等等,来探测生活中的污染。
这些粗线条的日常观感,不能具化为权威的数字,而日前“2011年中华环保民间组织可持续发展年会”,则提供了一份最新的数据样本。国家环境保护部总工程师万本太透露,目前我国环境污染仍然严重,26%的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质量不达标,20%的水质为劣Ⅴ类,还有约10%的耕地面积重金属超标。
如果你是个“乐天派”,觉得这组数字好像还并不怎么触目惊心,那你平时可能不大关注时政报道。比如不用索引钩沉,就在这个月初,环保部发布的《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重量法》开始实施,首次对PM2.5的测定进行了规范,但PM2.5并未被纳入强制性监测指标。这并非因为技术因素,而是“时机不成熟”。
PM2.5,指的是空气中直径小于
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是空气微粒监测指标之一。环保专家表示,目前我国PM2.5的污染情况较重,如果制定实施PM2.5标准,将大范围超标。也就是说,之所以不强制性监测PM2.5,只是怕严格标准后,各地的统计数据过于“磕碜”、惨不忍睹,让相关部门颜面无存。
这真是一个“贴心”的技术指标,为了照顾所谓的环保政绩的面子,而不惜一直强忍着不提升本已滞后的监测标准。民众健康权和相关知情权,是否就在这一拖再拖中无限期地牺牲了?监督权更是无从谈起。
PM2.5监测只是空气监测指标的一种,而其他的大气、水质和土地污染等相关监测中,类似这样的严重滞后的指标,或许还不少。这也就是上述部分地区空气质量、水质和耕地污染指数,看起来还不算骇
人的重要原因。落后的监测指标,保守的统计数据——虽然这一系列数字,已然标示出严重的污染现状——这看似不太严重的环境污染数据,无疑会进一步麻痹本就相当消极的环保努力。
而生活在北京的朋友,近来估计对此更是感同身受。所以下面这则微博,广受热捧:“作为一款70年代国产人肉吸尘器,我已为京城空气净化尽了绵薄之力——10月底,北京连续多日阴霾雾瘴,空气状况糟糕,梁冬这样说道。广告人东东枪则调侃北京难道是在举办首届‘伦敦周’?”
灰霾天气,近年经常现身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而北京环保局日前还否认奥运后空气质量恶化。官方数据中通常对这种明显的灰霾天气视而不见,原因就是官方标准并未将灰霾天气的罪魁祸首——PM2.5计算在内。气象条件只是灰霾天气的外因,内因仍是大量的污染。
若欲真心治污,则必首先从正视污染现状开始,从提高环境监测指标开始,从严格追责官员的环保政绩开始。只有真正将环境治理提至与经济发展同等的位置,民众的环保焦虑才有望得到根本缓解。那种“先污染再治理”的黑色GDP,也才可能绝迹。
李晓亮(本报评论员)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