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能源频道

“气荒”添堵 专家建议引入天然气商业储备

2011年11月15日 08:4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气荒”添堵专家建议引入天然气商业储备
    11月10日,“2011第二届中国国际气体能源峰会暨生物天然气产业国际高峰论坛”在河南安阳召开,论坛以“推动中国气体能源产业发展和国际化合作”为主题,对我国气体能源发展的最新政策、行业前景、生物天然气产业在国外发展的概况与成功案例等进行了深入探讨。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中新网11月15日电 (能源频道宋亚芬)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一次能源消费的比例失调、对石油进口依赖不断攀升、较高强度的碳排放等等已经成为阻碍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桎梏。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已成当务之急。而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和高效能源,近几年来的消费量呈现爆发式增长,但“气荒”却频频添乱。

  “气荒”添堵 政策加码天然气发展

  近年来,我国天然气供应量持续增长,然而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经济的压力下,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和高效能源,近几年消费量获得了爆发式增长。

  据中新网能源频道了解,2010年我国人均天然气消费量88立方米,是2005年2.4倍。2011年上半年天然气消费达到了631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1%。伴随着需求的扩大,“气荒”也随之而至。

  为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推动天然气分布式能源有序发展,发改委、财政部、住建部和能源局于10月13日联合发布了《关于发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的指导意见》,将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综合开发利用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在条件具备的地方结合太阳能、风能、地源热泵等可再生能源进行综合利用”。根据《指导意见》,“十二五”期间要建设一千个左右的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并建设10个左右各类典型特征的分布式能源示范区域。到2020年左右,中国的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总装机容量将达到5000万千瓦。

  同时,我国页岩气开发政策即将出台。据国土资源部油气战略研究中心人士透露,中国页岩气的发展,已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正在制定“页岩气发展规划”。我国将建立20个页岩气重点勘探开发区,提交储量,形成产能。

  专家:用好非常规天然气 引入商业储备

  如何才能缓解气荒?在11月10-11日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国际气体能源峰会暨生物天然气产业国际高峰论坛上,业内专家学者和企业对此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沟通。除了完善天然气价格机制,不少专家认为应大力开发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同时将商业储备作为建设天然气储备库主体。

  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在论坛发言时表示,非常规天然气很可能改变我们未来的生活,对我国的能源结构产生很大影响。韩晓平说:“将来我国的天然气依存度将接近50%。但是,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却不会飞速向上,反而会降低,原因就是页岩气等非常规天然气的开发。”韩晓平强调,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和常规天然气资源不一样,以页岩气和煤层气为例,在全国各地到处都有,储量也很大。“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如果能够得到充分利用,完全可以弥补我国天然气现在对外依赖度不断增加的不利状况。”

  中国石油大学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陈守海认为解决“气荒”问题的一个办法是建立天然气储备。陈守海介绍说:“天然气储备应当包括战略储备和调峰储备两部分。战略储备用于应对战争、禁运、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的短期供应中断,目前意大利、法国和日本均提出了天然气战略储备概念;调峰储备则用于应对天然气消费的峰谷差,包括季节调峰、日调峰、小时调峰和瞬间调峰等。”

  “储备适当数量的天然气,也是国外成熟市场的成功经验。”陈守海建议,商业储备应当成为天然气储备的主体。他分析说,天然气储备成本,包括储气库、罐建设成本,维护成本,储备气采购成本和财务费用等,成本昂贵,无论对上游企业还是下游企业,都是沉重的负担,企业没有压力也没有动力建立储备。因此,应当从制度上使企业有自主建立天然气储备的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

  对此,长期从事石油勘探开发工作的老石油工作者们有着更为现实的考虑。中石化勘探开发研究院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张抗认为应必须走供应和消费构成的多元化道路,必须因地制宜发展天然气。张抗表示:“天然气和石油不一样,是一个高度上中下游一体化的系统,上下游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问题,你产不出来不行,运不出来不行,没有调峰不行,没有到千家万户管线不行。这个问题给我们提出很严峻的考验。”

  “我们问题在于怎么向这些大城市居民保证用气。而天然气发展贵在配套,为了防止气荒,调峰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必须在生产中磨合。”张抗强调。 (中新网能源频道)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宋亚芬】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