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能源频道

连日大雾的真凶“灰霾”将如何管住(3)

2011年11月18日 09:52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专家介绍,灰霾的形成因素主要有三:一是水平方向的静风增多,大楼越建越高,地面摩擦越大,高空经过的风就会越“静”;二是垂直方向的逆温现象,就是城市高空比低空更热,这和静风一样,会让污染物停留难排出;三就是悬浮颗粒物的增加,这与工业、汽车,尤为密切相关。

  看来,要管住“灰霾”,在城市向环保转型之外,首先要逮住这个反映悬浮颗粒物增加动向的“PM2.5”。

  为逮“PM2.5”,正抓紧比对方法

  逮住“PM2.5”,难吗?

  北京市环保局大气环境管理处的于建华向记者介绍,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本次修订之前,环保部对PM2.5检测的调研工作,已经进行了两三年;一些省市、科研机构和大学,都已经具备相关的检测设备和数据。“硬件和检测试验数据做了好多年,公布PM2.5从技术和工作安排上,没有太多障碍。”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杜少中说。

  伏晴艳也告诉记者,对于PM2.5的监测技术,上海亦已比较成熟:2000年开始,就陆续在一些监测点位上,进行科研性质的尝试;目前在杨浦、宝山等20多个点位,已经具备监测PM2.5的能力。

  那么,何时能够实施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有关负责人介绍,由于PM2.5的监测方法有多种,而且国家对自动监测尚无技术规范,到底哪种方法适合当地情况,目前正在抓紧做方法比对。

  上海环保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和《环境空气质量指数日报技术规定》真正开始实施后,将按规定在《上海市空气质量日报》中,对PM2.5的监测数据进行公布。但若要做到“预报”PM2.5的数据,技术上还存在较大挑战。

  “感官差异”,会否消弭?

  逮住PM2.5,对不少人实际感觉空气质量与监测报告结果之间的“感官差异”,会消弭吗?

  环保部科技标准司负责人坦言:“对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PM2.5是造成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环境空气污染指数发布的周期,是前一日中午12点到当日中午12点,与传统意义上的自然日有区别。24小时的周期评价结果与某一时刻的感官存在一定差异。”为配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修订,环保部同时开展了 《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日报技术规定》制定工作,不仅增加了臭氧、PM2.5等评价因子,还将日报周期修改为0点到24点,“将来,民众的这种感官差异,定将逐渐减少。”

  伏晴艳表示,在空气质量发布周期方面,上海已打破“一天一报”模式,而采用“一日三报”:分别发布“早6点至中午12点”、“中午12点至晚上18点”、“晚上18点至次日早上6点”的空气质量。若在这3个时间段内,出现空气质量的特殊情况,会尽量进行有效预警,以此来减少空气质量污染指数与公众感官的差异感。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宋亚芬】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