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连不断的雾霾天气,使北京等华北地区陷入沉沉烟幕中。身处这样灰暗阴沉的环境,呼吸着浑浊不清的空气,着实让人心情不佳。一些零星、无力的“专家释疑”,说服效果有限。口罩、空气净化器的畅销,透出的是公众对于空气污染问题的深深焦虑。
对城市居民而言,准确了解当前的空气状况是一项基本的生活需求。当相关部门发布的监测数据与自身感受相去甚远时,这个需求就很难得到满足。明明看不见蓝天,但环保部门报告空气质量为良;去听其他机构和民间组织关于阴霾天气和PM2.5的监测数据,有关方面的回应是“不权威、不准确”。可即便是同一天,不同政府部门发布的数据也在打架,这让公众如何适从?
空气的好坏,与公众健康息息相关。可事实是,眼下的空气对人体危害到底有多大,竟也如同这雾霾一般,公众仍然是一头雾水,得不到一个权威说法。气象部门称之为微小水颗粒组成的“大雾”,只是“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环境专家却认为是极小污染颗粒物导致的“霾”,直接威胁人体健康。但一个不争的情况是,医院呼吸疾病患者确实随之增加。有关部门无论是出于维护市民健康,还是出于提高服务意识,在这样的反常天气里仅仅发出“减少户外出行”的提示,显然远远不够。
让人担忧的是,面对社会的普遍疑虑,一些部门领导和专家却语焉不详地称近日的大雾天气“与空气污染无关”。这样的说法,显然难以令人信服。公众要问的是:为何在环保政策连年推进的情况下,仍出现了愈发严重的空气质量问题?为何环保部门迟迟不提高检测标准?为何严重的污染天气频频只能依靠一场大风来救急?
焦虑也好,误解也罢,归根到底是因为缺乏权威部门的信息发布和细致沟通。政府部门推出的环保举措无论多么完善,关键是如何切实体现到空气质量改善上。再多数字成绩,都抵不过人们一吸一呼的感受。无论是解答普遍存在的社会疑虑,还是处理好监测数据的准确性,有关部门的工作都不能像当前的天气一样,让人看不透。人们期待得到一个满意的回应与行动。
摘编自新华社12月6日电文/姜琳、黄冠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