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灰霾天气的指标性颗粒物眼下引起了广泛关注。而在复旦大学环境学院三楼的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大气化学研究中心,专家对PM2.5颗粒排放的监测研究,已经进行了8年。国际知名环境类权威学术期刊《大气环境》近日公布2006-2011年引用率最高的10篇科技论文,研究中心主任庄国顺教授课题组的论文《上海细颗粒物PM2.5和总悬浮颗粒物TSP的离子化学,季节变化和来源》,成为中国大陆唯一入选的论文。
8年监测PM2.5
庄国顺课题组从2003年至2006年共选取8个季节,在上海两个典型监测点采集气溶胶样品462个,分析结果显示,上海的细颗粒物PM2.5和总悬浮颗粒物TSP的日平均浓度较高。其中,导致产生灰霾的主要因素即可溶性离子的总浓度,占上海TSP和PM2.5粒子质量浓度的26%和32%。
“我在10年前从美国回到上海时,就呼吁大家要关注大气中PM2.5颗粒物的含量。但当时即便在科学界,对此也没有足够认识。”从2003年开始,庄国顺的课题组对上海的PM2.5颗粒物含量进行检测。监测数据显示,上海的PM2.5颗粒物含量一直维持在比较高的水平。
根据国家环保局最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次征求意见稿),PM2.5年平均浓度标准限值为35.0微克/立方米。而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规定,PM2.5的空气含量必须在15微克/立方米以下才是对人体无害的环境。
“上海的气候条件算是比较好的,沿海受到海洋季风影响,周围没有山丘的阻挡,如果有一点空气污染,很容易被吹到海洋上去,但是近年来PM2.5的含量不降反升,灰霾天气越来越多,说明空气质量问题必须引起高度关注。”庄国顺教授认为,从北京到上海乃至其他城市,增加PM2.5等指标预报,使空气质量预报更科学客观,已经变得非常迫切。
污染来自机动车
课题组发现,上海PM2.5的污染主要来自人类活动,尤其是工业和机动车。上海空气污染的颗粒物中,可溶性离子在颗粒物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硫酸铵、硝酸钙、氯化钙和硫酸。离子浓度在冬天和春天最高。而且上海颗粒物中的硝酸盐对硫酸盐的比值在全国所有城市中最高,“这说明上海机动车尾气造成的大气中细颗粒物污染的贡献在全国最高,交通污染已经越来越成为上海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更糟糕的是,机动车迅速增加,除了本身排放的PM2.5颗粒物增加以外,机动车增加所带来的交通拥堵更使这一现象进入了恶性循环,庄国顺教授分析说,“在交通拥堵的情况下,发动机不能使汽油完全燃烧,因此颗粒物和黑炭的排放量往往会达到汽车正常行驶时排放量的4到6倍”。
环境改变有赖于所有市民
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次征求意见稿),我国将争取在2016年达到PM2.5颗粒的年平均含量为35微克/立方米。庄国顺说:“外界很多人质疑这一标准太低,实际上要达到这一标准,也需要治理一段时间。”
这一标准的依据是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空气质量治理的三个过渡阶段。WHO根据最新的科学研究结果,从保护人群健康出发,考虑到各国环境空气质量差异,提出空气质量的指导值和三个过渡期目标,为各国制定本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提供参考,其中PM2.5颗粒含量第一阶段的控制目标是年平均35微克/立方米,第二阶段是年平均25微克/立方米,第三阶段是15微克/立方米。
庄国顺说,事实上,国内多所医院都有数据表明,灰霾天气发生时,医院呼吸科、小儿呼吸科日门诊人数与PM2.5的浓度有正相关关系。“这样的空气状况很多时候并不适合婴幼儿和老年人在室外活动。”
2000年以来,美国、欧盟、日本、英国、加拿大、印度、泰国等国家、地区都对本国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进行了新一轮修订,普遍增加了PM2.5浓度限值以及臭氧的8小时浓度限值。庄国顺称,PM2.5列入监测范围并且及时公布指标,可以成为城市净化空气的重要驱动力,推动公共交通的发展和严格控制机动车保有量和机动车的排放。更重要的是,这也会使市民更重视自己生活的环境,毕竟出行更多地使用公共交通而不是自驾车,这也有赖于市民自己的决定。
本报记者 姜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