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新闻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发布
2015年京津冀灰霾有望大减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昨天发布,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要在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区域开展臭氧、PM2.5等污染物监测。到2015年,这些区域的复合型大气污染得到控制,所有城市空气环境质量达到或好于国家二级标准,酸雨、灰霾和光化学烟雾污染明显减少。
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国还将开展机动车船氮氧化物控制。加速淘汰老旧汽车、机车、船舶,到2015年,基本淘汰2005年以前注册运营的“黄标车”。同时,全面实施国家第四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在有条件的地区实施更严格的排放标准。此外,积极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探索调控特大型和大型城市机动车保有总量。 2012年我国的减排目标是:与2011年相比,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减少2%,氨氮排放量减少1.5%,氮氧化物排放量为零增长。
■ 揭秘
PM2.5入标为何酝酿3年多
国内开始研究PM2.5,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而今年底的几次雾霾天,使得PM2.5成为了关注的焦点。PM2.5为何历时数年才确定纳入空气质量标准?据专家介绍,首先是在技术上存在争议,其次是地方政府也有压力。
技术争议导致延后
参与PM2.5标准研究制订的大气污染与控制专家、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贺克斌介绍说,环境保护部早在2008年初,就研究在新标准里是否放入PM2.5。
新标准核心就是要加强对颗粒物污染的控制。对于如何加强控制,专家的观点有两种,一将现行的PM10标准收严,因为PM2.5是包括在PM10里的,收严了PM10后,必然也会控制PM2.5。这种方式执行起来更容易。
另一种观点是直接增加PM2.5的标准。这些专家认为,PM2.5与能见度关联高,与健康关联高。同时,还能给出一个信号,中国对颗粒物污染的控制,从重视一次污染到一、二次污染并重的新阶段。因为研究显示,中国的PM2.5中,超过50%都是污染物的二次转化形成的。
另外,它还会解决公众对空气质量的错位感。比如人们感觉天气灰蒙蒙的,但公布的空气质量却不是那么差。这就是因为PM2.5对能见度的影响更大。
“所以说,为什么酝酿研究了这么长的时间?技术上的争论和不统一,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贺克斌说。
地方政府也有压力
推行PM2.5的监测,在地方上是否会遇到阻力?对此,贺克斌认为,地方政府应该是有压力。担心数据公布了之后,空气质量会从比较高的达标率变低了。
同时,地方领导也要权衡,是晚参与还是提前实施?如果早参与的话,PM2.5的监测数据公布后,当地民众会关心何时能降低,对地方的减排有压力。但晚实施的话,老百姓则可能会推断,当地的污染是不是很重?
不过,他认为,近期社会和公众对于PM2.5的关注,对PM2.5标准的出台起到了加速作用。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