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今年发改委明确划出重点合同电煤涨价范围,并再次缩短谈判时间,但煤电双方顶牛、谈判进展缓慢的情况并未改善。随着合同汇总截止日期的临近,各地的订货会才开始扎堆召开,但直至订货会结束,仍有很多企业未能抱“煤”而归。(12月27日《经济参考报》)
多年来,中国的电企和煤企一直都是在“合谋”中上演着“逼宫”发改委好戏,难得一见的彼此“顶牛”形成的内耗,渔利者终于轮到了普通居民消费者。
2011年,中国通胀因素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观,中央政府在采取各种政策努力之后有效地抑制了物价的增长,但人们仍然心有余悸,和个人平均工资水平增速相比,物质的上涨幅度依然削弱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幸福感。
在中国,煤还是最基本的能源来源,火电的比重仍在增加,中电联的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火电发电3152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3%。能源结构上,在核电、风电还没有能力取代火电的份额之前,就意味着煤企、电企有充分的话语权对抗发改委的政策,一次次地使用“逼宫”涨价的套路。
能源价格在物价总水平控制中的作用自是不必多言,煤、电价格的稳定与否决定了中国在通胀问题上是否有足够的智慧解决问题。持续存在的通胀压力不仅在理论上回答了在龙头上控制能源价格的厉害关系,也在现实中反复地给予了人们深刻的教训,与煤、电价格机制相比,成品油价格机制的不合理性影响之大,价格传导效应之强烈对中产及普通阶层人士的日常生活有切肤之痛。
此次煤电双方顶牛、谈判进展缓慢并未出于两者的本意,而是发改委给出的限价政策令双方都试图通过博弈达到极可能的利益最大化。“合同煤价涨幅不得超过5%;直达运输市场的电煤价格不能高于2011年4月份的水平。”是“看得见的手”直接对2012年物价总水平控制拉出的红线,煤、电双方在红线范围内的顶牛未尝不是一种进步。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