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观察: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引领新方向
PM2.5成为“两会”热点,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受到代表委员们的广泛关注,一方面因为新标准直接关系群众健康,更重要的则在于新标准显示出引领和示范效应。
除了大气,环境因子还有很多,包括水、土壤、噪声、固废、重金属、危险化学品等,标准滞后的问题和亟待破解的难题在这些领域也一定程度上存在。
改善环境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每一个领域都和群众健康息息相关。除了大气,还需要在这些领域综合用力。否则,空气质量改善了,其他领域的环境质量依然难以满足要求。
近年来,一些地方在治理水体、重金属污染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但是群众总是不太满意,原因之一就是一些地方政府的着力点和群众的关注点没有完全吻合。
实践证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改善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了,一些过去制定的环境标准很难再满足要求,只有站在保护人体健康的高度修订标准,采取更严的措施,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以保护人体健康为首要目标,两次公开征求意见,群众的意愿得以充分体现,开拓了新思路,指明了新方向。
类似的标准修订工作也将在其他领域开展。继空气标准修订之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修订工作也已经启动,应对PM2.5的经验应该也能够在这些领域得以推广。
如今,大气污染治理已经先行一步,其他环境因子治理也要迎头赶上,可以相信,随着环境质量标准的不断提高和完善,人民群众的健康会更有保障。 ◆岳跃国
专题:2012年全国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