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生产推广10年 走了这么久还是一小步?(2)
他指出,过程控制、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是清洁生产第一阶段的要求,再进一步就是生态设计,在产品设计阶段就避免或减少有毒有害物质使用,达到对环境影响最小化。而后者对中国企业而言也并不遥远。“发达国家针对进口产品的环保节能要求越来越严格,国内企业必须从产品设计、供应链等方面跟上这一潮流。这些围绕清洁生产的能力和水平届时将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孙晓峰说。
10年为何还是长不大?
很多优惠政策没有兑现,应有系统政策体系及法律法规和监管,形成对企业的压力动力机制
“清洁生产促进法已颁布实施近10年,但从总体上说,清洁生产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企业普遍重末端治理,轻源头预防,实施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数量比例偏低,特别是清洁生产技术改造方案实施率不高,仅为44.3%。”《规划》指出,清洁生产工作在资金支持、技术研发推广、市场机制运用方面还存在突出问题。
全国人大执法检查组在2010年针对清洁生产实施情况调研后指出,财政专项资金分散在各个部门,没有形成促进清洁生产的合力。法律要求建立的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尚未建立,现有的中小企业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比例很少,成效不大。
那么,没有资金支持是否是工作进展缓慢的根本原因?财政资金真是“僧多肉少”吗?
“最近有个食品企业做清洁生产审核和技术改造,政府希望给予财政补助,但企业却不愿意要。”从孙晓峰了解的情况,对财政资金性质的补贴,现在的情况是很多大企业不愿要,小企业要不着。从2005年开始,北京地区最终申请获得清洁生产财政资金的企业只有4家。
他解释说,对于大企业来说,财政资金是“好吃难消化”,一旦申请意味着后期大量的审计、评估工作,他们怕麻烦,更愿意自己解决。而财政资金对中小项目特别是技术含量不高的改造,并没有支持意愿。
与此同时,被政策层反复提及的针对清洁生产的税收信贷优惠也一直没有落实。对符合清洁生产要求的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的优惠政策,及节能、节水等税收优惠政策没有可操作性措施、尚未落实,技术改造、设备投资方面信贷支持也是空白。
“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其推动企业污染预防的方式不是靠直接的资金支持,而是形成了系统的政策体系以及严格的环境法律法规、监管,形成对企业的压力动力机制。”孙晓峰说。现在企业上马节电设备积极性比较高,原因就在于随着电价调整,能带来电费的显著节约。“以100万投资进行变频电机改造为例,一般两三年都会回收成本,使用寿命可达10余年。大家都‘识货’,知道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对企业是有利的。但对节水,不少企业就兴趣不大,因为可以直接从江河取水,水费低廉,循环利用、节水改造的投资就不划算。”
业内人士指出,传统工业企业清洁生产改造中,直接针对污染物产生量减少的技术改造,往往投入更大,但对企业产生的效益显现还有赖于环境成本内部化的进程,因而总体上工作进展缓慢。
“推进清洁生产的关键是要形成倒逼机制,要让企业真切地感受到资源环境硬约束带来的压力,他们会主动选择更为经济有效的污染防治路线。”孙晓峰表示,对清洁生产工作的推动,环境管理部门最好的方法就是完善监督监管,促使形成企业清洁生产发展的动力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