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电网山东电力:“百强之首”的“秘密武器”
连续三年,山东电力将“创先争优”分解落实到各项具体工作中,给每一名职工“设目标、定指标”;倒逼激励之下,人人争做“爱迪生”,集团专利井喷,并成为“山东企业百强”之首——
一个平均年龄只有28岁的基层工人小组何以拿下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人人都是创新主角”的氛围下,“每天1个专利”是如何诞生的?将创先争优落“地”落“实”,采用“预定目标,绩效考核”的项目化管理,如何倒逼山东电力成为山东企业“百强之首”?
自从国家电网山东电力集团公司(下称山东电力)构建起独具特色的创先争优体系,并引起中央领导关注以后,上述三个问题,孙华不知已经总结过多少次。作为山东电力对外联络部主任,他面临最多的提问是:山东电力是如何将“创先争优”落地,并成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秘密武器”?
人人是主角:争先恐后,将本专业内拿第一的“冲动”转化为行动
高森自言“赶上了好时代”。
两个月前,山东电力基层工人高森团队自主研发的“架空线路清障检测机器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此之前,他还斩获了首届“全国电力职工技术成果一等奖”等多项国家级荣誉。
“实际上,一线工人都有在本专业领域内拿第一的‘冲动’,但没有‘创先争优’,我们将这些人的技术革新成果加以‘孵化’,直至培养成国家奖的念头和支持力度可能没有这么大。”在山东电力科技信息部副主任李红梅眼中,高森团队的成功在集团公司7万职工中具有普遍意义,“技术革新向来就是山东电力的亮点,而开展‘创先争优’以来,集团每年给予每个地市公司30—50万元创新资金,并明确‘直接给一线工人’,这对创新项目的脱颖而出有时是决定性的。”
通过制度设计和激励手段激发一线员工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让人人成为创造“主角”,这是山东电力落实“创先争优”的目的之一。